提醒多地爆发登革热疫情,出现这些
但近期
江苏、广州、安徽等多地
发出警惕登革热的提醒
引起了市民的重视
什么是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主要通过带有登革病毒的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我省是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叮咬人而传播,人与人之间不会发生传染。
传播方式:人-蚊-人传播,即蚊子叮咬病人获得病毒,蚊子再叮咬健康人传播病毒。
登革热感染者是主要的传染源,但人与人之间通常不传播。
主要临床表现:突起发热,头痛,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痛,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及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部分病人有出血倾向;可发生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脑病等重症。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原则:依据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判断进行临床诊断。确诊须有病毒分离、PCR等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查结果。
一、诊断标准
1.流行病学资料:凡在流行地区、流行季节或15天内去过或来自流行区,发病前5至9天曾有被蚊虫叮咬史。
2.临床表现
2.1 突然起病,畏寒、发热(24~36小时内体温达39~40℃),体温突起骤降及双峰热为其特点。伴乏力、纳差、恶心、呕吐等症状。
2.2 伴有较剧烈的头痛及肌肉、关节和骨骼等全身疼痛。
2.3 伴有面、颈、胸部潮红,结膜充血。
2.4 皮疹:于病程3至7日出现多样性皮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疹、疱疹)、皮下出血点等,皮疹分布于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多有痒感,不脱屑,持续3至5天。热退后四肢(尤其小腿前侧)出现密集分布的针尖大小出血点为其皮疹的特点。
2.5 出血倾向(束臂试验阳性),可有牙龈出血、鼻衄、皮下出血、咯血、血尿、消化道及阴道出血等。
2.6 可有肝、脾及表浅淋巴结肿大等。
2.7少数有脑炎脑病症状和体征。
2.8多器官大量出血。
2.9个别出现休克。
3.实验室检查
3.1血常规:白细胞(WBC)总数减少(低于4×/L),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PLT)减少(低于×/L)。
3.2血红细胞容积(红细胞压积)增加20%以上。
3.3生化检查: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多数增高,乳酸脱氢酶(LDH)或磷酸肌酸激酶(CK)部分升高。有些病人出现血钾降低。
3.4特异性IgM和/或IgG抗体阳性。
3.5从分泌物(血液、脑脊液、骨髓等)中分离中登革病毒、RT-PCR检测DVRNA或检测到病毒抗原等病原学结果。
二、病例分类
1.疑似病例
具有流行病学资料、突起发病、骤起高热、头痛及全身疼痛,伴有皮肤潮红、多样性皮疹(尤其是密集分布的针尖样出血点)、淋巴结肿大等之一者。
2.临床诊断病例
对散发病例或登革热流行尚未确定的地区,有典型登革热症状及体征,检测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阳性者可作为临床诊断病例。对流行已确定的疫区,出现典型登革热症状及体征,血常规检查发现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者(特别是在起病3到5天迅速减少者)可明确临床诊断。来自医学之声
转载请注明:http://www.nbwangzhong.com/jbzd/7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