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笺赏析

白癜风临床科研与诊疗 http://m.39.net/news/a_8048343.html

柴薪散文《草木笺》赏析

□陈怡

1、《草木笺·藤》

忧郁的紫藤、火红的牵牛花、疯长的野藤,一组一组的藤蔓衬映出丰沛的情感、意象和精神,在藤与文字间,架构出生命的美好与坚韧。意味深长的感悟——“生命总是让人低回而留恋”既是藤的精神漫漶,也是作者独特的审美视角。

2、《草木笺·薤》

挽歌《薤露》开篇,定下了本章基调。将薤的生长、情状、食味、花色娓娓道来,以有说有笑的“殡坟饭”对比摇曳的薤花“似乎还有半点的人间哀伤之情”,用情缓而不怨。文章字词精炼,文白夹叙的语感张弛有度。

先学习下“薤”的读音(xiè)和解释(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有鳞茎,鳞茎和嫩叶可食。《薤露》是古代的挽歌: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后来在度娘上查到“薤”别称为“藠头”。原来是它啊!心里这才对上号了。云南很多地方都兴腌制甜咸味的“甜藠头”。

3、《草木笺·桃花》

由桃花,而摊开吟咏桃花的诗文;由诗文之美之艳之入骨与露骨,而至感时怅怀。一篇荟萃千余年间桃花诗文的赏评心语。举凡十一人,有:崔护、温庭筠、李商隐、韦庄、白居易、元稹、张志和、陶渊明、孔尚任、唐伯虎、苏轼(按文中秩序);时间跨度自东晋以降,直至唐宋、明清。看似信手拈来,却纵论捭阖,自成一家。

若论桃花之美,个人尤其喜欢“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国风·桃夭》)开数千年来“人面桃花”之滥觞。至今人们常说的“桃花运”“桃花劫”,抑或友人间戏言“命犯桃花”,源头仍是伏脉千年的这首《桃夭》。

4、《草木笺·桂花》

一个初秋暮晚的片段。一个人,一树花;想起一个天才,一本书。郁达夫和他的《迟桂花》,是和桂花的暗香一起被风捎来的怀旧。怀旧而不悲秋,就像桂花的馥郁终究掩不住府山即将夜静的空明,却又是另一层心境了。

5、《草木笺·喝茶记》

在茶水、轶事里,品红尘声色,看逼仄末秋;记心神骛游于远天、江水、日暮、霾翳,缥缈而苍茫;以“露水宜观”收束全文,自然恬寂。

遍查“唐朝的郁离子”不得,只见元末明初的刘伯温著有笔记《郁离子》。百度介绍《郁离子》“立意与行文变幻奇诡,颇得庄子精髓。”

妙人文人之雅事,大都是情调胜于味道。妙玉的梅花雪,东坡的芭蕉露,以“寒露”“冰雪”——这类世间极美的意象——来浸润茶叶,那滋味想必是妙不可言的吧!

6、《草木笺·感伤记》

背景是从衢江的沙湾(远景)开始,到徐家坞(中景),再到桔林(近景);事情发端于“银狐犬”,一笔带过的大鸟(它,还会回来吗?),颇有隐喻的意味;发展于静悄悄的桔树林(声音),五彩斑斓的夏虫(色彩),翩翩飞舞的蝴蝶(姿态、特写);最后发散于“蝴蝶骨子里就是一个唯美主义者或者说是一个抒情诗人”,并以此来赋比中外九位诗人,又用诗人来反衬一切唯美的东西似乎都很脆弱,易逝——“似乎生来令人伤感。”

文章以中短调的笔墨徐徐铺开,行文冲淡委婉,赋比巧妙浪漫。尤其在幽微之间、缄默之处,营造出寥阔的意蕴,迫使人设身体味,那种无力承受,却无边袭来的、隐含的、巨大的情感。

多年前买过百花文艺出版社的散文丛书(一半深蓝封皮的铅印版),其中就有《朱湘散文选集》,在我的书架上紧挨它的两本是《梁遇春散文选集》和《钟敬文散文选集》。看序言知道朱湘(年生)投河自尽时才29岁,梁遇春(年生)27岁时染猩红热病逝,令人嘘唏,而钟敬文(年生)当时仍健在,直到年钟先生辞世,享年岁,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7、《草木笺·格桑花》

一篇色调明丽,充满阳光和空气味道的文字。有很多地标式的地名(衢州,江山,荆溪,烂柯山),是作者熟悉而又亲近的故乡,对于故乡的眷恋和对一草一木的感悟,都化成有温度的文字融入字里行间。可以说在故乡的风物里,采珠拾贝化炼成文,始终是柴薪散文里一条脉动的主线。

以前也看过写格桑花且有配图的文章,当时心中就存有狐疑,总觉得这是我小时候常见的那种野花吧,只是从来不知道它的名字。格桑花,是藏族的叫法,而藏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所以,格桑花听上去就有了一种很笃定很神秘的意味。然而在我心里,它们就是我家对面深沟埂上一群一群个儿高挑又爱在风中招摇的野花。如果要说神秘,似乎也有那么一点点,因为这些野花花紧挨着一道密麻的铁丝网,每天我会被沟那边的军号声唤醒,却看不见一个人影。再次读《格桑花》,仿佛像遇见故人亲朋一样,但感觉又很模糊,看不清记忆中他们的脸……

8、《草木笺·草木气息》

《草木笺》是书名(或总目)。笺,有注释,笺注的意思,在这里当作书信、笺牍、笺札讲,引申为札记、笔记一类随时记录所见所闻的文字。《草木气息》是最贴近书名字义的一篇散文。气息,是气味,又指气质特征,拿来指诗文,则表示某种风格(style),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草木气息》可以算是柴薪《草木笺》系列散文风格的一个缩影。

《淮南子·说山》有“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成语“一叶知秋”的由来,说的是“知”的问题,即观察细微的迹象,而推知整体发展的趋势或结果,所谓见微知著。而佛学中讲“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则把这个问题说得更透彻,一花一叶中能见三千大千世界。柴薪《草木笺》系列散文,便是通过四季草木花鸟鱼虫抒发感受性情,缘情遣怀,同时也是写照独到的见解、才情和学识。

在当当网上没搜到有《草木笺》这本书卖,也不知是否出版了。柴薪的这些散文都是从网上零星收罗的,很喜欢,读着有味儿。于是按个人喜好,以文章标题字数的多少为序,随读随记。

9、《草木笺·屋檐听雨》

像一部从记忆底片中剪辑出来的MV,BGM就用《江南小调》吧,和这清朗的色调应该很搭。屋檐听雨,想象中很雅,实则突出一个稚趣,不落俗套,读来有种高亮的纯真。雨水描写很精彩,文质简劲,动静之间,有余音绕梁之感。

10、《草木笺·春天的东门街》

“灰色的陈旧的”春天的东门街是一幅没有设色的画卷,这里有“街道,商铺,房子,门窗,树木,电线杆,路灯”还有“吹牛,聊天,打牌,下棋,喝酒,抽烟”;东门街又是宁静的,就连细微的“轻寒和温煦产生着轻轻的碰撞和磨擦声”也能听见;当然东门街也是默默无闻的……在这段旧时光里的人和所有平凡的生命一样,呼吸,心跳,但平凡未必平庸。

沈从文在《论冯文炳》(废名)一文中,将周作人作为中国新兴文学的一个参照,有过这样的议论,说他有一种特别的“普遍趣味”是“用平静的心,感受一切大千世界的动静,从为平常眼睛所疏忽处看出动静的美”。读《春天的东门街》有同感。

我喜欢的日本作家中德富芦花、岛崎藤村,在散文上都极有造诣,这跟日本传统的审美特质“物哀”思想有关,以至我都搞不清,是日本的这种审美特质让我着迷于他们的作品呢,还是这些作品让我如此感动,抑或二者本来就是相通的。画家东山魁夷的散文也极美,对色彩的感受和描写令人叹为观止。当然,邻家“美丽聪明犀利傲娇”的清少纳言姐姐的《枕草子》——也是很有意思的。

11、读柴薪的《草木笺·寂静的落叶》

假如舞美给力,在大渊顶故居门前的青桐树后,加一抹黛色的山峦,这就是全部情景舞台的布景了。灯光就只追着“悠闲的,不急不徐的,慢慢的,带着姿态”划着弧线的落叶就好。

树木落叶的荣枯,亦如人的生生死死,皆为万物自然之理,诸行无常,迁流不居。作者以一种与故土浑然一体的静穆,以及独有的和煦的语态,将寂静落叶中的动感,呈现出一派生命无常的况味。

这让人想起,川端康成在诺奖演讲《我在美丽的日本》中曾引用鸭长明《方丈記発心集》里的一段话:“当我看到花开花落而感动之时,当我见月出月落而深思之时,就会感到内心变得澄澈,脱去了尘世的污染,自然而然地醒悟了生灭之理,消除了对名利的执念。”这是自然之于精神的折射,也是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今天是端午。在老家的节下,会吃一种叫“磨什”的东西吧,是什么,我不大清楚。读着柴薪的《寂静的落叶》,在飘忽不定之中,竟又多了一番乡思的况味。忽然间就想,用我余生中最年轻的时光,去拥抱故乡的寂寞吧。

12、《草木笺·一支枯萎的芦苇》

一幅表现主义的静物写生。

(名画)《一支枯萎的芦苇》,既没有野兽派那种狂放的色彩和张扬的笔触,也没有达达主义的怪诞和颠覆;它有的,似乎是一点文人的底色,“和曾经经历的,被微微隔绝了”的,需要你去读懂它的,一份遗世独立的矜持。这矜持,又是内敛的,姿态低的,没有睥睨薄凉,而是“忘却了悲怆的世态和沧桑炎凉”的,是高更笔下塔希提岛的自然与朴素,是亚历山大读懂狄奥根尼的简单与淳朴。

13、《草木笺·芒草》

芒草在江南随处可见,“春去秋来,沸沸扬扬,喧喧哗哗;尤其到秋天,芒花似雪,秋风吹拂,声势浩荡,满目苍茫。”这是作者重彩渲染下的芒草。相对于被洪水冲走的乡人,“一个人就这样突然消失了,消失得无声无息,无影无踪”轻飘得像一株芒草,一抹影子,沉重得又像一声黯然的叹息。芒草与陈傻子,群体与个体——一个喧闹,一个孤单;一个墨浓,一个情重——形成对比强烈的层次,进而引发作者对自然、生命意义的探寻。

柴薪的作品充分展示了他的才华。他的散文温润、和煦,兼具深沉的情感,可以说是他生活方式的另一种再现;或者应该说,他的生活为他的散文风格提供了赖以形成的实质。他惯于对自然细致的体察与交融,在花飞花落、树木凋零、雨雪季节的变换中,思索自然的真义、生命的真义、存在的真义,并通过不懈的写作,表达自觉的审美体验。

(云南大学教授陈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bwangzhong.com/jbyh/81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