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星火人文艺术学院线上教学第二周教

[编者按]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推动艺术高校教学模式作出快速的调整与改革。在过去近一个月的时间里,老师们积极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号召,为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思路的调整、课程组织形式及内容设计的创新、新的教学手段的学习和运用而努力。同时,这让我们对一个事情深信不疑:变化、适应变化的能力可以作为确立教育目标的依据,学会如何学习、如何适应变化,是检验师生教与学能力的一块试金石。

在以网络平台为连接点的教学空间里,师生进入一种新的关系模式,他们更像同行者,携手共进,攻坚克难。人文学子在两周的线上学习中,碰撞出星星花火,它们充满了专业的气息与灵气,须倍加珍护——可能,这就是孩子们接下来的课程论文、毕业论文,甚至硕士论文、未来研究方向的起点,星火燃燃,终可燎原。

王红莲《当代设计思潮与现象》

王红莲老师课程跨度为5周90课时,授课班级为17级艺术设计学。以讲述当代典型设计风格、思潮和案例,线上教学主要采用直播讲座+参考视频+互动交流的形式展开,内容大致分为:绿色·生态设计、可持续·循环设计、大众·商业化设计等十个专题,调动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的主动性,通过互动讨论与深入交流,深化教学效果。

《当代设计思潮与现象》课程内专题讨论对话录

Q:

王红莲老师: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当代设计思潮与现象》这门课程以网课的形式与大家见面,相信经过两个周的学习,大家一定收获满满,同时也对与灾难相关的一些设计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思考,大家认为什么才是与灾难相关的设计呢?

A:

王轩: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类正在面对各种各样自然灾害的威胁,包括地震、海啸、瘟疫……它们都以不同的方式破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或是威胁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拯救生命、建造居所等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于是面对这些问题,设计师们拿起设计的”武器”进行战斗,为灾难发生的前、中、后三个阶段而设计,并产生积极作用,我认为这就是当下的与灾难相关的设计。这类设计简单来说就是为灾难而生的设计,因此针对每个灾难的不同阶段也必须满足处在每个灾难时刻人们的要求和实现社会价值。

张钰彬:我觉得灾情可以分成发生前、发生中、发生后不同时期,设计作品的使用用户也能分成承受灾难的受难者、未处于灾难中心但受灾情影响的普通用户、实施营救活动的救援人员以及政府机构及其民间志愿者。不同时期不同用户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比如灾难发生前就要以预防为主,需要设计师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一是消除可能到来的灾难的隐患、二是为灾难来临时的逃生或自救做准备、三是要考虑到人们的实际生活情况,作品在外观及造型上应当适应人们正常的生活环境,方便存取或收纳以及关键时刻的携带。比如佐藤大创立的Nendo工作室设计的Denqul充电宝就是一个好例子。它将充电宝的发电杆拉出时形成可摆动旋转的L形,通过尖端锂电池带来的重量进行杠杆作用,只需要一只手就能发电。作品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成为容纳笔的笔筒。颜色分别为杏色、灰蓝色和深灰色,都是经典舒适的莫兰迪色系。这个充电宝体积尺寸小方便携带,颜色沉稳百搭能够适应多种家居风格,既可在灾难发生时保证手机等电子设备的用电,又能成为日常生活中的点缀。设计师在保证产品关键功能的同时又能使其隐于日常生活之中。

林子扬:我认为自然灾难的分类对于与灾难有关的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不同的灾难有着其对应的特点,有些灾难具有共性,但是不同的灾难又有其个性的存在,因此对于与自然灾难相关设计的功能性要求不能一概而论,要深入了解不同自然灾难所具有的特点,进而针对其特点进行不同的功能性设计,因此与灾难相关的设计不是一类通用性设计。

Q:

王红莲老师: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我们在课程中也学习到了好的设计的确是要满足我们的需求,那么什么因素应当是设计师为应对灾难所做设计时要考虑的呢?

A:

张钰彬:我认为与灾难有关的设计中的情感要素十分重要。首先人们在特殊的灾难环境的条件中会产生很多的负面情感,这种负面心理状态有可能引发一种恐惧心理,如果没有及时处理,很容易引发集体恐慌。有些受灾者正处于艰难的生存环境当中,如果失去希望陷入混乱可能会遭受到巨大打击。比如说地震中被掩埋的人可能因为无光的密闭环境诱发对黑暗以及幽闭空间的恐惧,引发生理和心理一系列的恐慌症状,进而降低生存的几率;火灾中就有可能因为慌乱情绪作出无法挽回的决定。所以好的设计应当在保证功能的前提下,同样兼顾人们的情感需要,从心理层面上也能带来疏解和宽慰。影响情感化设计的因素有很多,比如颜色、材质、造型。但最重要的还是设计师以人为本的思考。比如GK公司设计的紧急避难所QS72,应用了传统折纸工艺,各个单元即使在十分紧凑的环境条件下依然能保有一定的隐私空间。我觉得在灾难当中,正是这些对情感需求的重视,对人的尊严的维护,才是真正的为人而设计,是对人这一个体乃至整个群体的尊重。

林子扬:我认为首先要考虑的是功能性。功能性产品设计在灾难的三个阶段(灾前、灾中、灾后),应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进行设计,进而做到最大限度的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及身心健康。设计是一类创造性活动,是人类针对应答某种生存需要所进行的。灾难的三个阶段面临不同的需求,因此对三个阶段的功能性产品设计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灾前功能性产品设计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在日常生活中达到宣传教育目的的设计,如宣传画、宣传手册,加强人们对于灾害的防范心理,对自然产生一颗敬畏之心,同时也需要生存手册一类的设计,如日本设计的《防灾手册》,让人们以最直观的方式学习面对地震灾害发生时的应急措施;灾中设计要分为自救类设计与救援类设计两部分,因一些不可避免的客观性因素造成并发性灾害,使得救援人员无法立马赶到受灾区,因而错过了救援的黄金窗口期,这时候自救类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SimeonOrtmüller设计的名为ACCESS(通路)的临时跨河桥,可以跨越多种险阻的地形,可以使得救援人员更快的到达现场,更加精准的实现生命体探测,并施行精确救援;灾后设计考虑的方面会更多,根据不同自然灾害的特点,进行相应的生存建筑空间的搭建,坂茂的纸屋设计便解决了灾区需要快捷搭建的生存建筑需求,灾后功能性产品设计更要具有人文关怀的设计特点,对人们的生存资料进行保障,同时要更加注重受灾人群的精神修复。

米文德:当今,国内外对家庭火灾应急自救产品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与国外相比,目前国内社会上的普通家庭备用的火灾应急产品还是较少。国外由于对火灾预防和治理的意识很强,应急产品的家庭备有率也比较高,很多发达国家的居民家庭都配备了相应的火灾应急产品。而针对国内家庭中火灾应急产品很是少见,此类更具易用性和实用性,兼具平民化的火灾应急产品更加应该成为广大设计师们的设计方向。

Q:

王红莲老师:现在很多设计作品已经达到了大家所说的标准,其中有没有觉得特别好的与灾难相关设计的作品呢?

A:

单解: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日本的阳台逃生通道。日本高层楼房每层的阳台顶都有一个方块,它就是每户都必备的逃生通道。当遇上火灾、地震或其他突发事故时,如果无法及时坐电梯下楼,就可以利用这个逃生通道快速逃离。操作起来很简单,只需打开这个方形盖子,踩下通道口上的按钮,梯子就会打开到下一层。到下一层后,再按原来的方式向下一层一层地打开逃生通道,直到安全到达地面。日本每个小区内都会有避难梯子的演习,就是为了让每个人都能知道怎么用这个梯子,还有工作人员定期检修,以防关键时刻坏了,更贴心的是,为了让残疾人在家里也能用这个逃生,还特地在行动不便的人的家里安装了自动逃生电梯。

号称战斗民族的俄罗斯,逃生方法就非常硬核,他们发明了一个叫做Spars的逃生充气背包,就像把一个行李箱背在了身上。当发生危险时,你就可以背上它,坐在窗户边,用力拉下背包上的充气启动环,背包就会立刻打开充气,变成一个保护垫。然后就像降落伞一样随风飘下,直到安全降落到地面。这个逃生包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太空飞船,主要有六个主要框架支撑,适用于50米以上的楼层高度,能够承受公斤。就算没有专业人员的培训,自己也可以超安全的使用。

米文德:火灾中的受害者大部分是由有毒有害气体中毒引发窒息而死。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浓度达到3%时,人只需吸入几口就可以致命;同时,吸入灼热的空气也会损伤肺部软组织,引发窒息。火势难以控制时,防毒面具要比灭火器更重要。将这个胶囊形的简易防毒“面具”夹在鼻子上,过滤一氧化碳的滤芯会为你多争取几分钟的宝贵时间。它紧凑而小巧的设计让它十分便携易取用;同时,鼻夹的设计也保证了逃生过程中不易掉落。

Q:

王红莲老师:大家说的都太好了!世界的各个地方无时不刻都有灾难可能发生,而当今越来越多的设计师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帮助着受灾的群众,我们通过《当代设计思潮与现象》这门课程的学习,从灾难本身得到了哪些对与灾难相关的设计的启发和思考呢?

A:

米文德:通过对火灾逃生设计,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全方位的火灾救助设计的思考方向有以下几点:[1]提供更多、更好的、各种各样的舒适感(即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设计);[2]对不同的灾民保持公平的使用机会及权利,设计产品价格平民化;[3]用最低的成本、最少的资源损耗满足灾难突发时使用者真正的需求。

王轩:与灾难相关的设计不仅仅是要发挥设计本身的作用,更是应该以人为本。设计师要快速反应,抓住痛点,有普遍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并具有前瞻性。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灾难依旧发生在世界各地,这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因此这类设计已经不仅仅是设计师自己的设计,而是一个关乎人类生命健康安全的一个社会性行为,正如板茂所说的那样“作为一个建筑设计师,我设计了美丽的建筑。但同时,设计师应该有社会责任”。为应对灾难而进行设计的设计师更是肩负着社会责任。既然灾难是无法避免的,那就从设计入手,通过设计让损失降低,让受灾群众受到更少的伤害。面对灾难的人类是脆弱无力的,频发的灾难会让我们失去家园,因此我们更应该通过这些灾难引发,深入对于自然环境问题的思考,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浪费,共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王红莲老师:通过和大家的讨论,我真的很感动,因为大家都去很深入地研究了“与灾难相关的设计”这一课题,对灾难本身、对设计师如何因应对灾难、如何在特殊环境中保障人们的身心健康等各方面都做了很深入的剖析。当灾难发生时,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我们对设计产品的要求降到了最低层面,这些设计不讲求华丽的外表,不讲求昂贵的价格,只要能挽救我们的生命,保证我们的健康,满足人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就够了,在这个基础上如果还能让我们产生安全感、被尊重感甚至是幸福感,那真的是很棒的作品了。以往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多地将目光锁定在经典设计作品、设计大师的身上,对于这些人们真正需要的无名设计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nbwangzhong.com/jbyh/54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