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报告看不懂这三项指标最关键
来医院看病,
无论是咳嗽、喉咙痛、发烧、头昏、
肚子痛、腰痛、脚痛、没血色……
经常都要“扎手指”验血常规
看到报告里有升降的箭头↑↓
就开始乱怀疑。。。
但实际上很多人并不了解为什么要做血常规检查,也看不懂报告,那血常规检查到底如何看呢?跟着小编学习吧~
什么是血常规?
血常规是临床基础检验项目,通过测定血液中有形成分的质与量,主要是红细胞系统,白细胞系统和血小板系统相关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协助医生对相关疾病进行辅助诊疗。
下面从三大系统分析血常规各项数值上升或下降的临床意义,让小伙伴们看病有“底气”,更加清楚地了解身体状况。
红细胞系统
红细胞是人体内最多的一类细胞,主要功能是携氧或作为二氧化碳的呼吸载体和维持酸碱平衡等。一般与血红蛋白及其他红细胞系统指标一起,作为诊断贫血种类的重要依据。
1、红细胞(RBC)
检测单位容积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
红细胞(RBC)↑:常见于情绪波动、身体缺氧、血液浓缩、慢性肺心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另外还有许多肿瘤如肝癌、肾癌等也可引起继发性红细胞增多。
红细胞(RBC)↓:常见于贫血和大量失血。
①红细胞生成减少:如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②红细胞破坏过多:如蚕豆病、镰状细胞贫血等。③红细胞丢失:如急性、慢性贫血。
2、血红蛋白(Hb)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运输蛋白,主要功能是吸收肺部大量的氧,并将其输送到身体各组织。
根据血红蛋白浓度可将贫血分为4度。
轻度贫血:Hbg/L(女性Hbg/L)
中度贫血:Hb90g/L
重度贫血:Hb60g/L
极重度贫血:Hb30g/L
3、血细胞比容(HCT)
指一定体积的全血中红细胞所占体积的相对比例,是临床补液量的参考,诊断贫血的主要实验室检查指标之一。
HCT↑: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肿瘤、大量出汗、腹泻与呕吐等
HCT↓:贫血、出血、中晚期妊娠等。
4、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这三种平均值对贫血的鉴定有一定价值。
白细胞系统
白细胞是人体与疾病斗争的“卫士”,当病菌侵入人体时,白细胞能集中到病菌侵入部位,包围、吞噬并杀死病菌。
白细胞系统的指标一般用于判断感染的种类(病毒或细菌),辅助诊断某些血液病、寄生虫病、过敏性疾病等。
1、白细胞(WBC)
白细胞↑:常见于各种细菌感染,严重组织挫伤、出血、中毒及一些血液病,也可导致白细胞指数升高。
白细胞↓:常见各种病毒感染、放化疗的影响、药物或射线损伤等。
2、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常见细菌感染、急性大出血、恶性肿瘤、代谢性疾病和中毒。
中性粒细胞↓:常见于病毒感染、伤寒、副伤寒、再生障碍性贫血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3、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整个婴幼儿期淋巴细胞比较高,可达70%。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器官移植后的排异反应、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
淋巴细胞↓:免疫缺陷性疾病、急性感染症的初期,中性粒细胞增加导致淋巴细胞减少、一些药物治疗等。
4、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急性感染的恢复期、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单核细胞白血病等。
5、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超敏反应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过敏等。寄生虫疾病。某些皮肤病如湿疹、银屑病。血液病、某些恶性肿瘤、猩红热等。
嗜酸性粒细胞↓:伤寒、副伤寒、大手术后及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6、嗜碱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溃疡性结肠炎、骨髓纤维化和某些转移癌等。
血小板系统
血小板(PLT)是由骨髓造血组织中的巨核细胞产生,在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血小板↑: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急性化脓性感染、肿瘤、外科手术、脾切除等。
血小板↓: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脾大、系统性红斑狼疮、某些血液病如再障、急性白血病、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血常规这3项主要指标对快速看懂血常规报告有一定帮助,当我们看到血常规报告出现异常提示时,切莫惊慌,更不能单凭一两个异常指标就判断身体不健康,而是要结合病史,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往期推荐
失眠?亚健康?试试神奇的“耳穴压豆”治疗吧!超过这个年龄还尿床,家长就该注意了…实施更深层次部制改革,提升妇幼服务能力妇产科B超有副作用吗?经阴道与经腹部有什么区别?呕吐、腹泻还发烧!开学季,诺如病毒又来了(年新会“两癌”免费检查,点击了解)
供稿:检验病理科张旻辉
编辑:宣传健教科
审校:易旺东
责审:邵冰心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欢迎分享
点赞鼓励
在看扩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nbwangzhong.com/jbyf/7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