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押题壹
1.体内生物转化作用最强的器官是
A.肾脏
B.胃肠道
C.肝脏
D.心脏
E.胰腺
答案:C答案解析
生物转化指非营养物质经过一系列的生化反应,使其毒性降低、水溶性和极性增强或活性改变,易于排出体外的过程。反应类型有氧化、还原、水解、结合,其中氧化、还原、水解为第一相反应,结合为第二相反应。以上反应主要在肝脏进行。
2.红细胞在外周血液中的平均寿命,一般不超过
A.90天
B.天
C.天
D.天
E.天
答案:D答案解析
红细胞在外周血液中的平均寿命为天,衰老死亡后,在脾脏破坏,分解为铁、原卟啉和珠蛋白。
3.胰腺炎时血清中异常升高的酶是
A.AMY
B.ALT
C.AST
D.CK
E.LDH
答案:A答案解析
急性胰腺炎时,升高的酶有淀粉酶(AMY)和脂肪酶(LPS)。
4.血细胞计数首选抗凝剂是
A.枸橼酸纳
B.肝素
C.EDTA-K2
D.草酸钾
E.草酸钠
答案:C答案解析
血细胞计数使用紫色盖采血管,所含抗凝剂为EDTA-K2。
5.hCG检查不能协助诊断的疾病是
A.宫外孕
B.葡萄胎
C.绒毛膜胎
D.前列腺癌
E.睾丸畸胎瘤
答案:D答案解析
HCG为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由胎盘的滋养层分泌,除了作为早期妊娠的诊断及判断胎盘功能的依据外,还可作为葡萄胎、绒毛膜胎、绒毛膜上皮细胞癌、畸形胎、异位妊娠、合体滋养叶细胞坏死等的辅助诊断。
6.苦味酸法测定成人血清肌酐的参考值为
A.~μmol/L
B.~μmol/L
C.男:44~μmol/L,女:44~95μmol/L
D.<30μmol/L
E.<50μmol/L
答案:C
7.骨髓的造血干细胞最早来源于
A.肝
B.脾
C.胸腺
D.淋巴结
E.卵黄囊血岛
答案:E答案解析
解题关键词“最早”,人体中最早的造血器官是卵黄囊,人体最早的造血中心是血岛。
8.不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是
A.酶活性高低
B.底物浓度
C.反应液体积
D.反应液pH值
E.反应液温度
答案:C答案解析
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有底物浓度、酶浓度、pH、温度、激活剂、抑制剂。
9.诊断特异性是指
A.阳性百分率
B.阴性百分率
C.真阳性百分率
D.真阴性百分率
E.假阳性百分率
答案:D答案解析
特异性(specificity,SP)是指某个项目在某疾病以外的人群中的真阴性率或百分比。诊断敏感性患病试者的阳性百分率。
10.不影响血药浓度的因素是
A.生物利用度
B.药物的剂型、理化性质
C.心脏疾患
D.血浆蛋白含量
E.气候
答案:E答案解析
影响血药浓度的因素有:患者合作、药物吸收利用度、药物分布(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体液pH、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药物代谢的影响(年龄、种族、个体差异)、药物排泄(肾脏功能好坏)。
11.哪种细胞的毒性变化会出现中毒颗粒
A.中性粒细胞
B.淋巴细胞
C.幼红细胞
D.单核细胞
E.嗜碱性粒细胞
答案:A答案解析
中毒颗粒是指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的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紫黑色或深紫红色颗粒。中性粒细胞的异常形态有中毒颗粒、空泡、杜勒小体、核左移、核右移、棒状小体(Auer小体)。
12.多发性骨髓瘤是哪类细胞异常增生的结果
A.粒细胞
B.浆细胞
C.组织细胞
D.巨核细胞
E.脂肪细胞
答案:B答案解析
多发性骨髓瘤是骨髓内单一浆细胞株异常增生的一种恶性肿瘤。
13.消化性溃疡发生于细菌感染,其有关的细菌是
A.空肠弯曲菌
B.幽门螺杆菌
C.大肠弯曲菌
D.痢疾志贺菌
E.胎儿弯曲菌
答案:B答案解析
幽门螺杆菌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病原菌。主要检测试验是尿素酶试验阳性。
14.Ⅰ型超敏反应患者的血清学特点是
A.IgE含量正常
B.IgE含量增高
C.IgM含量增高
D.IgG含量降低
E.IgG含量增高
答案:B答案解析
Ⅰ型超敏反应又称速发型超敏反应,主要特点是发生快(数分钟)、IgE介导,补体不参与、生理功能紊乱为主,无组织损伤、明显个体差异。
15.脑脊液浑浊,最常见的原因是含大量
A.葡萄糖
B.细胞
C.胆红素
D.氯化物
E.甘油三酯
答案:B答案解析
脑脊液浑浊的原因有穿刺出血、炎症。原因是因为脑脊液中混入大量细胞、细菌、真菌或蛋白质所致。
16.亲和层析的基本原理是
A.固相和液相之间的分配平衡
B.固相和液相之间的吸附平衡
C.分子筛的作用进行分离
D.固相载体对分离物质的特异亲和性进行分离
E.利用带相反电荷的颗粒之间的引力作用来分离
答案:D答案解析
亲和层析的分离原理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将具有亲和力的两个分子中的一个固定在不溶性的基质(也称载体)上,利用分子间亲和力的特异性和可逆性,对另一个分子进行分离纯化。主要应用于生物大分子的分离、纯化。比如抗原、抗体、生物素、亲和素等。
17.成年女性魏氏法血沉的参考范围是(mm/h)
A.0~5
B.0~10
C.0~15
D.0~20
E.5~15
答案:D答案解析
血沉参考范围:男0~15mm/h女0~
20mm/h。
18.长期慢性失血常可导致
A.缺铁性贫血
B.溶血性贫血
C.再生障碍性贫血
D.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E.镰状细胞贫血
答案:A答案解析
慢性失血是成人铁缺乏的最常见的原因,如月经时间过长、消化道出血、钩虫病等。
19.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分化能力的最早的造血细胞是
A.造血干细胞
B.造血祖细胞
C.原始细胞
D.幼稚细胞
E.红细胞
答案:A答案解析
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分化能力的最早的造血细胞是造血干细胞,其表面特异性的标志是CD34。
20.红细胞形态检查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A.高丙种球蛋白血症
B.红细胞增多症
C.出血倾向
D.脾肿大
E.贫血
答案:E
21.正常人空腹12小时后,血清中不含有
A.HDL
B.LDL
C.IDL
D.VLDL
E.CM
答案:E
22.试带法测定尿蛋白,主要检测
A.α1-球蛋白
B.β-球蛋白
C.本周蛋白
D.清蛋白
E.T-H蛋白
答案:D答案解析
尿试纸法测定尿蛋白使用pH指示剂的蛋白误差原理,主要检测清蛋白,对球蛋白不敏感,本周蛋白无反应。清蛋白的敏感度为~mg。
23.不符合正常脱落鳞状上皮中层细胞形态的是
A.细胞可成圆形
B.细胞可呈多角形
C.核体积小于胞质
D.核与胞质比为1:3
E.核与胞质比为1:1
答案:E答案解析
鳞状上皮中层细胞位于鳞状上皮的中部,细胞直径30μm~40μm,形态多样,呈圆形、椭圆形、菱形及多角形,胞质丰富,浅红色(HE)。核质比l:2~3。
24.病毒和衣原体的共同点是
A.无细胞结构
B.活细胞内寄生
C.仅含有一种核酸
D.对抗生素敏感
E.对干扰素敏感
答案:B答案解析
常见胞内寄生微生物有病毒、衣原体、麻风杆菌、布鲁氏菌,奈瑟菌位于中性粒细胞内。
25.佐剂的生物学作用不包括
A.增强免疫原性
B.提高抗体滴度
C.改变抗体类型
D.改变抗原特异性
E.引起迟发型超敏反应
答案:D答案解析
佐剂值先于抗原或与抗原一起注入机体,可增强机体对该物质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它有多种作用:
(1)把无抗原性的物质转变为有效的抗原;
(2)增强循环抗体的水平或产生更有效的保护性免疫;
(3)改变所产生的循环抗体的类型;
(4)增强细胞介导的超敏反应的能力;
(5)保护抗原(特别是DNA,RNA)不受体内酶的分解。
26.关于反向间接凝集抑制试验叙述,错误的是
A.抗体致敏载体
B.抗原为诊断试剂
C.检测抗体
D.出现凝集为阳性
E.不出现凝集为阳性
答案:D答案解析
反向间接凝集抑制试验是用抗体致敏的载体及相应的抗原作为诊断试剂,以检测标本中的抗体。如果标本中存在相应抗体,则凝集反应被抑制,无凝集产生为阳性结果。
27.肾小球的有效滤过压为
A.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B.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C.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D.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E.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答案:A
28.血小板无力症的主要异常是
A.GPⅡb/Ⅲa缺陷
B.GPⅠb/Ⅸ缺陷
C.CD62P缺陷
D.PF4缺陷
E.α颗粒缺陷
答案:A答案解析
GPⅡb/Ⅲa与血小板的聚集功能有关,缺乏可引起血小板无力症。
GPⅠb/Ⅸ与血小板粘附功能有关。
29.下列哪种物质不属于免疫分子
A.补体
B.干扰素
C.免疫球蛋白
D.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
E.变应原
答案:E答案解析
免疫分子是免疫应答的重要物质,主要包括免疫球蛋白、补体、免疫膜分子、细胞因子(IL、IFN、TNF、CSF、趋化性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等。
30.关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白血病细胞胞浆中较易见到Auer小体
B.POX染色阳性率>3%,NAP积分降低
C.骨髓象中以分化较好的小淋巴细胞为主
D.FAB形态学分类中以小细胞为主,核染色质较粗
E.骨髓象中的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为主,常易见涂抹细胞
答案:E答案解析
ALL的骨髓象以原始和幼稚淋巴为主,成熟淋巴少见,退化细胞(涂抹细胞)明显增多是ALL特征之一。POX阳性率<3%,NAP积分增高。
31.关于离心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
A.离心技术主要用于浓缩或分离物质
B.rpm以下为低速离心机
C.离心机转速需每年校准一次
D.使用离心机最重要的是平衡
E.沉降系数是颗粒在单位离心力下的沉降速度
答案:A答案解析
离心机是利用离心力,分离液体与固体颗粒或液体与液体的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机械。而浓缩是要使产物的浓度增大,一般来说,就要蒸出去一部分水,离心机做不到的。
32.漏出液的产生原因不包括
A.静脉回流受阻
B.充血性心力衰竭
C.晚期肝硬化
D.肾病综合征
E.细菌性感染
答案:E答案解析
漏出液是非炎性积液,产生的原因有血管胶体渗透压降低、毛细血管流体静脉压增高、淋巴回流受阻、水、钠潴留。
33.常用于凝血象检查的抗凝剂是
A.EDTA-K2
B.枸橼酸纳
C.草酸钠
D.肝素
E.草酸钾
答案:B
34.激素发挥作用是通过
A.线粒体
B.细胞膜
C.高尔基体
D.受体
E.核仁
答案:D答案解析
激素可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是因为靶细胞含有与激素特异性结合的受体。受体可将激素作用的信息转化成为启动细胞内一系列化学反应的信号,最终表现出激素的生物学效应。
35.PTH主要调节作用是
A.升高血钙和血磷
B.降低血钙和血磷
C.升高血钙,降低血磷
D.降低血钙,升高血磷
E.只升高血钙,与血磷无关
答案:C答案解析
PTH的合成和分泌受细胞外液体Ca浓度的负反馈调节。作用于远曲小管,促进钙重吸收,抑制近曲小管对磷的重吸收,故可以升钙降磷。
36.某蛋白的等电点为4.8,它在pH8.2的缓冲液中呈何种离子性质
A.正离子
B.负离子
C.中性离子
D.不带电荷
E.正电子
答案:B答案解析
pH>pI,蛋白质带负电,呈阴(负)离子,向正极移动。
pH<pI,蛋白质带正点,呈阳(正)离子,向负极移动。pH=pI,蛋白质呈兼性离子,不带电。
37.关于血管壁的止血功能,错误的是
A.收缩反应增强
B.血小板被激活
C.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
D.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
E.局部血粘度降低
答案:E答案解析
血管壁的止血功能包括收缩反应、激活血小板、激活凝血过程、抗血栓功能减弱。
38.PT测定使用的真空采血管盖子颜色是
A.红色
B.紫色
C.绿色
D.蓝色
E.黑色
答案:D
39.铜绿假单胞菌和荧光假单胞菌的鉴别试验可选择
A.触酶试验
B.氧化酶试验
C.42度生长试验
D.硝酸盐还原试验
E.葡萄糖O-F试验
答案:C答案解析
铜绿假单胞菌有1根鞭毛,运动活泼,可以产水溶性的绿色素,菌落有生姜味,氧化酶阳性,分解GLU产酸不产气。42℃可生长,4℃不生长。
40.血型鉴定时,A、B型血清中如含有冷凝集素,在低温下进行血型鉴定时则易出现
A.A型
B.B型
C.O型
D.AB型
E.溶血
答案:D答案解析
冷凝集,顾名思义就是温度低会凝集。故本题选D。
41.肾小球性蛋白尿主要的蛋白种类是
A.球蛋白
B.β-球蛋白
C.清蛋白
D.转铁蛋白
E.本周蛋白
答案:C
42.用X表示校正前白细胞数,Y表示白细胞分类计数时个白细胞中的有核红细胞。白细胞计数校正公式为校正后白细胞数/L=
A.X/(+Y)
B.X/Y
C./X×(+Y)
D.X×/(+Y)
E./(X+Y)
答案:D
43.关于抗原抗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亲和层析法不适用于酶蛋白和辅酶的分离纯化
B.颗粒性抗原多使用佐剂作皮下注射
C.聚合物沉淀法是最经典的蛋白质分离纯化技术
D.采用盐析法分离纯化蛋白质可影响其活性
E.免疫原是能诱导抗体产生抗体并能与抗体发生反应的物质
答案:E答案解析
免疫原是能诱导抗体产生抗体并能与抗体发生反应的物质,其他选项均描述不正确。
44.凝血因子中第三因子即
A.组织因子
B.钙离子
C.稳定因子
D.易变因子
E.纤维蛋白原
答案:A答案解析
因子I,纤维蛋白原因子II,凝血酶原因子III,组织因子因子IV,钙因子(Ca2+)因子Ⅴ叫易变因子
45.有关电解质分析仪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为了延长仪器的寿命,不用时应关闭仪器
B.应保持点击很好的水化,增加电极的稳定性
C.仪器启动后,清洗管路,进行两点校准
D.每天测定后对电极进行必要的保养
E.电极上附着的蛋白质应该去除
答案:A
46.正常人体阴道菌群的主要优势菌是
A.链球菌
B.类杆菌
C.奈瑟菌
D.葡萄球菌
E.乳酸杆菌
答案:E
47.脂蛋白中独立的,不能转化为其他种类脂蛋白的是
A.新生HDL
B.VLDL
C.HDL
D.CM
E.Lp(a)
答案:E答案解析
Lp(a)不是由极低密度脂蛋白转化而来,也不能转化为其他脂蛋白,系一类独立的脂蛋白。
48.生长激素的分泌特点是
A.昼夜均持续分泌
B.主要在白天持续分泌
C.主要在白天间断脉冲式分泌
D.主要在夜间入睡后持续分泌
E.主要在夜间入睡后间断脉冲式分泌
答案:E答案解析
晚上睡觉会长个子的原因就是因为生长激素在晚上分泌,且是间断性的,倘若持续性分泌,会得巨人症。
49.与甲状腺激素一样都有α和β两个亚基组成,并且α亚基同源性高的激素是
A.hCG
B.ACTH
C.雌激素
D.催乳素
E.生长激素
答案:A答案解析
hCG的α-亚基与LH、FSH及TSH的α-亚基均有同一基因编码,结构大致相同,可导致交叉免疫反应。故临床测定HCG一般测定β-HCG。
50.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
A.支气管哮喘
B.猩红热的急性期
C.钩虫病
D.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E.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答案:D答案解析
在劳动、寒冷、饥饿、精神刺激等情况下,交感神经系统兴奋,通过下丘脑分泌促甲肾上腺素(ACTH),使肾上腺皮质分泌肾上腺激素。肾上腺皮质可阻止骨髓释放嗜酸性粒细胞,从而导致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因此,正常人嗜酸性粒细胞白天较低,夜间较高,上午波动大,下午较恒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nbwangzhong.com/jbyf/7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