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是怎么回事孩子持续发热要警惕
近日,医院儿科住院患者小贝贝(化名)的父母满怀感激的来到儿科病区,送来了一面绣有“医德高尚传佳音服务细心似亲人”的锦旗及一封感谢信,赠予翟华伟主任及全体医护人员,患儿家属抑制不住内心的感激之情,不停地说着谢谢,感谢她们精湛的技术和尽心尽责的服务。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前段时间,小贝贝发热38.5℃左右,妈妈以为是普通的感冒,就在当地诊所拿了几天的药吃。3天过去了,小贝贝的情况并没有好转,体温反而越来越高,甚至达到了39.5℃,身上还出现很多红斑样的皮疹!这下,妈妈急了,立即带小贝贝来到了我院儿科就诊。
儿科主任翟华伟、医生黄亚飞对小贝贝进行血常规化验,结果提示白细胞明显升高,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后发现:小贝贝已经有4天发热史,胸背部、四肢可见红色片状红斑,眼结膜没有发红,口唇红,干裂,舌质红,没有典型的“草莓舌”,颈部淋巴结发现有肿大,手足末端没有硬性水肿,但掌跖部位发红。根据多年的行医经验,主任翟华伟初步判断小贝贝可能是患了“川崎病”,立即安排心脏彩超检查,结果提示:心脏冠状动脉增宽,这是川崎病的特别表现。
翟主任给予规范的用药治疗,丙种球蛋白及阿司匹林应用24小时后,小贝贝的体温就神奇般的退了下来,皮疹也逐渐消失,几天后,小贝贝的指(趾)端,肛周还出现了脱皮(这是川崎病非常特异性的表现),这就更加明确了“川崎病”的特征。
孩子这么小,反复的高热,“川崎病”是什么?小贝贝爸爸、妈妈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日日夜夜的担心焦虑可想而知,医护人员非常能够了解他们心情,在值班期间,耐心与之解释、沟通,来缓解他们内心的焦虑。经过医护人员9天的精心治疗、护理,小贝贝痊愈出院了!
健康小科普
什么是川崎病呢?
川崎病,又叫“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主要病理改变是全身性中/小动脉炎。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发热、皮疹、黏膜疹、结膜充血、颈部淋巴结非化脓性肿大。
近几年,“川崎病”发病率越来越高。而且,“不完全川崎病、丙种球蛋白不敏感川崎病、川崎病合并嗜血细胞综合征、川崎休克综合征、川崎病合并溶血性贫血、川崎病合并心肌梗死”等这些少见病也在我们儿科时常见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非常重要。
川崎病的诊断标准
发热≥5天,伴下列五项临床表现中四项者,排出其它疾病后可诊断为川崎病。1、眼结合膜充血,非化脓性2、唇充血皲裂,口腔黏膜弥漫充血,舌乳头突起、充血,呈草莓舌3、四肢变化:急性期掌跖红斑,手足硬性水肿,恢复期指(趾)端膜状脱皮4、颈部淋巴结肿大5、多形性红斑
需要注意的是:如5项临床表现中不足4项,但超声心动图提示有冠状动脉损害,亦可确诊为川崎病。
不完全川崎病:发热≥5天,只符合其它5项临床表现中的2-3项者,且需除外猩红热、药物过敏综合征、StevensJohnson综合征、中毒性休克综合征、腺病毒感染、EB病毒感染等发热性疾病。
从诊断标准上看,川崎病的诊断完全靠临床表现来判断,没有一个客观的化验、检查指标来确诊。“不完全川崎病”更是临床表现符合条件少,很多疾病都可以出现同样的表现,早期诊断非常困难,很容易出现误诊、漏诊,误诊、漏诊的后果就是不能及时的给予有效的药物治疗,导致心脏冠状动脉损害的几率增加。
川崎病的危害
川崎病是目前美国/日本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最常见原因。如果不及时治疗,20%会出现冠状动脉损伤,从而引起冠状动脉的扩张或者冠状动脉瘤。如果出现这些情况,少数的孩子会因为冠状动脉瘤破裂或者心肌梗死出现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所以危害还是很大的。
川崎病的治疗
川崎病早期治疗,可以显著降低冠脉瘤和死亡率,所以推荐积极治疗。最主要的药物是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阿司匹林的疗程需要用到发病后2个月,如果有冠脉损害,直到用至冠脉改变消失为止。
得过川崎病需要
医院复查吗?
是的。得过川崎病随访时间至少5年。如果出现了中度的冠脉扩张,就得终生随访。
所以,在这里,也告知宝妈、宝爸们,如果,医院被诊断过“川崎病”,医院来复查,并不是,这次治愈出院了,就万事大吉了,定期复查非常重要!来医院做个心脏超声、心电图来了解心脏情况。
医路漫漫,学无止境!
医院儿科全体医护人员会继续努力
不断提升
为全县少年儿童的健康保驾护航!
专家信息
往期精选
丨脑血管狭窄怎么办?医院介入科来助力
丨
所有家长,注意!手足口病高发期即将来临,这份指南请收好丨洛阳医院召开党史学习教育动员会
丨洛阳医院(河科大一附院仁大分院)3月29日—4月4日门诊专家、医生坐诊信息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nbwangzhong.com/jbyf/7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