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之窗流行性传染病的预防
随着气温渐渐升高,细菌、病毒等各种病原体大量滋生、繁殖。为了做好传染病的防控工作,除了对园内进行全面消毒之外,还采用各种方式对全体师生进行传染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
传染病预防宣传工作
手足口
潜伏期3~5天,有低热、全身不适、腹痛等前驱症。1~2天内口腔、咽、软腭、颊黏膜、舌、齿龈出现疼痛性粟粒至绿豆大小水疱,周围绕以红晕,破溃成小溃疡,由于疼痛,常流涎和拒食。同时手足亦出现皮疹,在手足的背侧面和手指(趾)背侧缘、甲周围、掌跖部,出现数目不定的水疱,除手足口外,亦可见于臀部及肛门附近,偶可见于躯干及四肢,数天后干涸、消退,皮疹无瘙痒,无疼痛感。个别儿童可出现泛发性丘疹、水疱,伴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心肌炎等。一般经过良好,全病程约5~10天,多数可自愈,预后良好。
预防措施:吃熟食、勤洗手、注意卫生、保持房间通风和空气流通、清洗消毒餐具玩具等、疾病高发期少去人多拥挤的地方、避免与患病儿童接触等。
狂犬病
狂犬病(rabies)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因狂犬病患者有害怕喝水的突出临床表现,本病亦曾叫做“恐水病”,但患病动物没有这种特点。主要临床表现为特有的狂躁、恐惧不安、怕风怕水、流涎和咽肌痉挛,最终发生瘫痪而危及生命。
预防措施:气温上升,穿着较少,肌肤暴露时机增多,易发生犬伤人事件。大家应注意避免被犬猫等咬伤,教育幼儿不要挑逗、玩弄猫狗等动物,不要打扰正进食、睡觉或者看护幼崽的狗等动物,如被犬猫等咬伤,应及时到规范犬伤处置门诊处置伤口并接种疫苗。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发热、出血、充血、低血压休克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
预防措施:1、加强个人防护、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2、及时接种疫苗,预防传染病。3、避免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污染物。4、不吃生冷特别是鼠类污染过的食物、水等。5、清理脏乱杂物和废弃物时,要带口罩、帽子和手套。6、如出现发热、肌肉酸痛、皮肤出血医院就诊。
肠道传染病
急性肠道传染病是传染性强、传播快、病死率高的传染病,常见的春夏季肠道传染病包括霍乱、副霍乱、痢疾、伤寒、传染性肝炎、细菌性食物中毒等疾病。因为发病急、传播快、危害性大、而且一般都是经口通过食道到胃肠,而后发病,所以统称为肠道传染病。
预防措施:把住“病从口入”关,在肠道传染病高发季节尽量不吃凉拌菜、生菜。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食品,对于肉类和海产品,一定要烧熟煮透。一旦得了急性肠道传染病后,医院诊治。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猩红热
猩红热(scarletfever)为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的脱屑。少数患者患病后由于变态反应而出现心、肾、关节的损害。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冬春之季发病为多。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经由空气飞沫传播,也可经由皮肤伤口或产道感染。人群普遍易感,但发病多见于小儿,尤以5~15岁居多。
预防措施:1、控制传染源:患病幼儿应进行住院隔离治疗并应强调卧床休息。2、切断传播途径:在流行季节要搞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提倡通风换气和湿式扫除,幼儿园在流行期间加强晨间检查,发现病人应立即隔离。3、保护易感人群:本病流行期间应尽量少带小儿去公共场所及参加集会。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腮腺非化脓性炎症、腮腺区疼痛为临床特征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病原体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唾液传播。
预防措施:1、接种疫苗是预防流行性腮腺炎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2、维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3、打喷嚏或咳嗽时应掩着口鼻,并妥善清理口鼻排出的分泌物。4、保持双手清洁,双手被呼吸系统分泌物弄污后(如打喷嚏后)要立即洗手。5、彻底清洁患儿用过的玩具和家具。6、早期发现患者,早期进行隔离,避免将疾病传染给没有免疫力的人群。
加强晨午检
宣传教育
日常消毒
虽然传染病种类繁多,但只要我们重视预防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就可以有效地阻断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传染病的预防要从我做起,教育幼儿养成讲卫生、爱清洁的良好卫生习惯,就一定会远离疾病,保持健康。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nbwangzhong.com/jbjc/3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