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转自池草读书社论坛

转自池草读书社论坛,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跳转至论坛。

中医幼科在民国之前,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对天花的防治上面,古代把天花叫豆疹,和水痘还不一样,天花作为一种恶性的传染病,死亡率特别高,中医学一直不断的在摸索对天花的防疫和治疗,虽然在古代的时候,可能是在宋代的时候就已经发明了种牛痘,对天花防疫的这么一种技术,一直不为医家所重视,到清朝初年的时候,乾隆以前,天花仍然是大面积的传播、流行,人口之所以不能大幅度的增长,死亡率高,跟这个小儿感染天花,死亡率高的关系特别大,到了清朝中期,对天花就比较重视了,国家以法律的形式推广种痘的技术,在民间也有懂得种牛痘的医生,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后来,人口增长的速度就比较快!达到了鼎盛的状态!

其他的幼科杂病和成人的杂病差不了很多,凡是大人得的病,小孩都会得,在古代除了这个天花之外,小儿高热造成的抽搐、脚弓反张这也算是重症之一,各种书籍都对这个治疗有提及,但是长期以来对幼科的治疗有一种作物的观念,认为小孩是纯阳之体,小孩的很多病症都是因为阳气太甚才导致的,所以有一种学派用大寒、大凉的药物,比如:犀角、羚羊角、天竺黄这一类的药物来伤乏小儿的阳气,以求达到治疗的效果,其实这个观点是非常非常的错误,小儿出生时是阳盛阴弱,但它的阳气不是纯阳,是稚阳之体,就像小火苗,它冲劲很大,但是火焰并不大,温度并不高,父精母血一交合之后,先天的元气就开始慢慢的挥发,来供养受精卵的生长,一直到女子14岁、男子16岁之前,先天元气挥发的量是非常大的,身体在这段时期之内迅速的成长、发育,都是靠先天元气在供养、在起作用,现代医学讲是激素的作用;先天元气的力量非常大,是阳性的、正性的这么一种力量,那火焰需要燃烧,不止是用到先天的能量,这个能量不够,还需要后天的补给,这是脾胃吸收的水谷精微之气,阴阳两气都充足、充沛,才能够很好的供养小孩的生长和发育,有很多时候因为饮食和生活习惯的关系,小孩吸收到的所需要的能量不够,但是,他有可能吸收了很多他用不到的多余的能量,现代我们很多十几岁的小孩,甚至十岁以下的,都特别的胖,但是去检查一下,他的成长指标却不够,这就是他吸收了过多的、不需要的能量,积累在他的经络脏腑之间,成为废物堆积起来,造成小儿的发胖;但是他身体真正需要、能促进他生长的物质又不够,就导致了小儿变态发育的这么一种情况。所以建议大家,有小孩的家长,隔一段时期,找一个中医评测一下小孩的生长发育的指标,是阳虚?是阴虚?及时的做出调整,才能够让小孩很好的成长,很好的发育。

小孩不虚弱,但是不长个,特别矮,那父母没有那么矮,小孩长到一定程度就不长了,我个人认为,这是因为五脏的能量出现了偏颇,没有及时的调整,身体的(阴液)阴性能量跟不上阳性能量的增长,导致了小孩虚热、上火,不能够很好的成长、发育;像现在小孩过早的近视、远视、含胸、驼背、(脊椎或胸椎或胸骨发育得不好)畸胸龟背这种情况,都是身体在成长过程中能量失衡导致的这么一种表现,在幼年时期,给孩子调理好身体,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条件,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天花已经灭绝了,临床上常见的就是水痘、麻疹这两个,外在的表现都是表现在皮肤上面,皮肤表面出现红色的丘疹,体温升高,38度、39度,甚至到40度,小孩一发烧,大人就着急,觉得发烧会烧坏脑子,医院检查,医院一看高烧,就认为是身体有问题,想尽一切办法把体温降下来,大量的注射抗生素、消炎的、退热的,那我们知道肺主皮毛,那这个皮肤上出现红色的丘疹,是内部的湿热向外发散不畅的一种表现,在彭子益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有一句话,讲得特别透彻、精到,他说:温病、劣性传染病如果想要排出体外,正气要把邪气排出体外,必须要发汗,那在大人为汗,在小儿则为疹,大人发汗能够汗液带着体内的邪气排出到体外,但是小孩淫威之气没有大人的流利,他需要把病排出体外的话,就会起疹子,我们知道人体如果想出汗,必须要升高体温,然后毛孔打开,汗液才能够外流。但是我们现在的治疗观念是什么呢?就是遇见高温马上就要降,降不下来想尽一切办法也要降,这个就破坏了人体自我调节的这样一个规律,破坏这个规律之后,就要承担很多后果,小儿应该发疹,应该通过疹病把病邪排出体外,体温升高,正气把邪气外排,顶到皮肤腠理之间,通过疹的形式,排出到体外,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强制给他降温,这样造成一个怎样的后果呢?疹毒内陷——这个毒没有发出来,就给强制制止了,这个毒气就内陷,内陷之后,侵入脏腑经络就埋下无穷的祸患,刚才我们说了,肺主皮毛,你把这个皮毛的病变强制的压制过去,那它回头就侵犯脏腑,首先受到侵犯的就是肺脏;你看十几岁就得哮喘的病人,你问一下,十有八九,小的时候出水痘或者是出疹子遇见体温特高这种情况,医院吊水,吊了一个星期的水,吊好了,体温也不高了,疹豆也都回去了,结果就造成这个小孩到了青春期之后就得哮喘的这种情况,这个就是你没有把疹病处理好,让疹毒内陷,侵入肺脏,寒邪之气夹杂着其他的邪气侵入肺脏,导致这么一种后果;其次,如果小孩自身元气很足,肺脏没有被侵扰到,他长大了也有千麻疹这种病,皮肤受到过敏源的感染之后,就产生各种各样的风团、丘疹,然后痒,去医院做个过敏源实验,又是螨虫吧,又是花粉吧,什么问题都能够给你找出来,说你这个体质啊,对这种东西过敏,导致人体过敏的过敏源有很多,但是人体之所以会过敏,是因为调节免疫系统受到了损害,从哪儿损害的?就是在不恰当的使用了消炎、抗生类的药物导致的整个脏腑、经络出现了病变;关于疹豆的治疗,什么办法最好呢?如果小孩身上出现红点,开始瘙痒,不管是水痘还是疹子,都是体内邪气想要向外发散的一种预示,你只要顺其自然,让他发烧烧透了,疹子出齐了,病自然就好了,把毒素排出到体外之后,身体的免疫系统就会休息,不会一直烧,把脑子烧坏,有一个方子叫“扁鹊四豆饮”,可以算是一个食疗方,但是临床效果特别好,黑豆、绿豆、白饭豆和赤小豆,煮成稠状的豆沙,让小孩去吃煮出来的水,能够保证小孩平安出豆,把病邪排出体外,恢复健康。最近有传染性的烈性感冒,很多小孩接触到感染源之后,就开始出疹,给他用了扁鹊四豆饮,稍微做一点调整,具体的加减法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这一篇上有介绍,也就是生山药、巴戟天这一类的药物,多少添加一点,给小孩吃了,叮嘱家长,不要怕发烧,小孩吃过这个药之后,汗出透了,疹子出透了,体温慢慢就下降了,各种症状就消失了,这是豆疹的处理办法,具体的可以参考医人异事帖子里有关彭子益老先生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重点章节的摘录。

另外,对待小儿发热,大家一定要有正确和坚定的信念,小孩发烧不是病,中医学有辩证这个说法,小孩从出生到长成,一定要经过无数次的发烧,才能够健康、正常的成长、发育,如果认为的把小孩的发烧退掉、压掉,这个小孩一定是体弱多病,现在,你出去看,很多小孩在鼻梁、太阳穴都有青筋,远看,鼻子这个区域明显有黑、青、暗这个特点,有严重的在下颚、唇边都有青筋暴露,去问,百分之百,都是经常得病,一得病,家长都带去吊水,这样的小孩,首先,饮食无味,不爱吃东西,其次,有多动的倾向、骂人、调皮、安定不下来、学习不好、容易找事、爱哭、脾气暴躁,另外就是睡眠不安,就是长期使用消炎药、抗生素的小孩晚上睡觉一定不会安稳,动来动去,有些甚至夜间哭闹,惊悸——小孩睡着睡着一下坐起来,像梦游一样,坐起来哭一阵,然后再睡。这样的孩子在儿科看过无数,都是因为发烧误治,导致的各种各样的疾病,奇奇怪怪的病症,全国各地的各种疑医院看,但是你用中医的观点去看,没有一个不是因为受到消炎药、抗生素的毒害导致体质的虚弱,但是,现代医学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也没有一个标准和处理方案,具体的治疗思路也完全不对,只能推荐你手术,有了问题,哪儿不好就给你割了,小孩三、四岁,扁桃体不好,割了,鄂下淋巴不好,摘了,肾炎,就给你连续的注水,给你输液,最后以一个医学判定上是健康的小孩出去,但是远期的治疗效果不知道,很有可能就造成肾衰、白血病这个严重的情况,这个不是危言耸听,你去查一下身边有小孩得白血病或者是尿毒症的小孩,你去查一下他的病历,不能说全部,至少大部分都是因为幼年时期患过急症、重症,大量用过西药才导致的结果,所以就是,小孩发烧不可怕,发烧要让他汗发出来,然后体温自然就会降了,有外感,选择相应的治疗外感的药物去解决这个症状,感冒,是热性感冒还是寒性感冒,或者是温病,都有相应的药物,我们之前对感冒做过解释,如果是没有症状的发烧,小孩神智清醒,胃口正常,只是体温升高,没有关系,你就让他烧,烧一、两天,自然就会退烧,整个身体的情况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不用害怕。

另外,介绍一个方法——捏脊,如果遇见小孩高烧不退,捏脊30次以上,退烧的成功率是很高的,首先捏脊能够疏通幼儿的督脉、穴,其次,你再捏的时候的痛感、紧张感让小孩急、哭、闹,这个时候家长不要心疼,一急、一哭、一闹,他的身体自然就会发汗,发了汗,烧自然就退了下来,这是给大家介绍一个小儿退烧的方便法门;捏脊是从下往上捏,从臀沟开始,一直捏到发际线。其他的儿科的杂症,像咳嗽、呕吐、腹泻,大多就是小儿肝脾不合造成的情况,用疏肝健脾法,平时小孩该让他哭闹的时候,不能够娇着、惯着,你让他哭一场,泪为肝之液,小孩在成长过程中,肝脏会积攒一定的毒素,你给小孩打一顿,让他哭一场,留一些泪水,毒素随着泪水代谢到体外,而且他的情绪会得到一种释放,这是疏肝法;健脾,一定不要让小孩去贪吃冷饮、油炸食物。小孩养育过程中两个比较管用的方法,现在的家长太疼小孩,小孩一哭一闹,就受不了,就要给买,买好吃的,给买零食,然后要什么给什么,娇惯养育小孩,反而让小孩的心理变得不健康,肝气(肝脏的毒素)没有办法得到舒畅。

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疹病

时令病的小儿病,惟疹子最多。疹子原因与温病同,皆木气疏泄,冲开肺金,相火逆腾,中下大虚之病。大人温病以汗解,小儿温病以疹解。汗乃血所化,疹乃血所成。木气疏泄,故疹为红色。木气疏泄,分疏泄正常与疏泄不及两证。正常宜养,不及宜补。正常为顺,不及为逆。正常之脉,右较左盛;不及之脉,右较左虚,或右左均微。咳者,金气被木气冲开也。眼含泪者,木气疏泄也。耳冷者,胆经相火外泄也。发热者,木气疏泄相火不降也。昏睡者,木动火逆中气虚也。

疏泄正常证状为发热甚盛、面色充足、小便清利、大便不泻、疹出成粒、色红粒饱、膝下都有。病人所在地,冬令寒冷,冬不闻雷,大气中木气根深,来春小儿疹病发生,必皆疏泄正常之证。惟身体阳虚之小儿,则偶有不及之证。疏泄正常者,方用四豆饮煎服。只要发热,不论疹点已出未出,始终只用此方。养中和木,调升降收相火,自然热平身安,不生他变而愈。右脉重按充足者,饭豆易淡豆豉以调木宣滞。饭豆除湿补土,脉充足者不宜也。

疏泄不及证状为发热不盛、面色痿弱、昏迷不醒、疹出不红、或不成粒、或疹出成片、或一出即回、或疹闷难出、小便短少,若加吐泻脉迟肢冷,即易死亡。病人所在地,冬令鸣雷,或冬至起雾。水中封藏的阳气疏泄于土面,木气失根,来春必多疏泄不及的疹病发生。如不到交春而发现于冬至后者,则微阳大泄,易成死候。

疏泄不及,以小便短少为要证。右脉微于左脉,或左右两平而虚微不旺,或右尺无脉,方用巴戟天四豆饮。于四豆饮中加巴戟天五分至一钱,以温补肝肾,和养木气,小便一长即为好转。

疹出即回,与疹闷难出,为肝肾阳虚,疏泄无力。疹出成片,为肝肾阳虚,阳散不回。故巴戟天四豆饮即愈也。有用四逆汤附片干姜炙草或用理中丸为治者,不甚平稳。因木气疏泄,不喜刚燥。虽属阳虚,乃阴中之阳虚,亦宜避去白术干姜炙草之刚燥伤阴。巴戟天温润不燥,温补肾气,与豆同用,又能调木气之疏泄。诚麻疹虚证之要药,桂附地黄丸亦可酌用。盖右脉微小者,为火土之败,左右脉皆微小者,亦脾肾阳虚,故桂附地黄丸相宜。如疹出已退,已不发热,而面色仍是灰黯,神衰食少,此肝脾之阳泄而不复,亦须服巴戟天四豆饮,不然仍易死亡。如久不复元,可用加减保元汤补之。保元汤,详下文,疹已退热已平,已无木气的关系,故可补其气血也。

葡萄干,能温补肝肾,性极和平。出疹时每日服一钱,最保平安,七日痊愈。本草纲目载,葡萄北方以之补肾,南方以之稀痘,可以悟矣。疹病乃木气疏泄之病,肾气乃木气之根耳。预防亦宜服之。

麻疹愈后,咳嗽困难,单服白菜心一个,黄豆五六十粒特效。此为一切药所不能及,食品中养金养木平热息风兼养中气,恰合机宜之方,多服可也。

麻疹病重必吐虫,可见其为木气之病。《伤寒论》厥阴风木病用乌梅丸,厥阴病必吐虫也。麻疹病多在春令,厥阴风木之时也。惟麻疹病乃宇宙与人身整个气化根本动摇之病,再经治坏,根本消灭,有能挽回者,有不能挽回者耳。惟呼吸平定,中气尚存者,都能挽回。本气之病,防害他经,极难用药。故惟豆类和平适当。此乃经过多少困难,然后选得此方,经验多人,无不见效。然亦根据儿病本气病的原理之功耳。如以胎毒热毒为原理为根据,不能选得此方也。

疹病必发热,木气疏泄相火不降也。必神倦,相火离根,中气大虚也。必眼中含泪,木气疏泄肝液蒸动也。必咳嗽干呛,木气疏泄伤肺,金气虚散也。疹子忌发表,因木气疏泄之病,不可发表再助疏泄故也。疹子忌凉药,因系相火离根之病故也。所以疏泄正常,只须顾中宫,和木气。疏泄不及,则当补其根本,使之遂其疏泄之气。疏泄之病,误投发表药寒凉药,正如根空之木,再拔之则死矣。又如将熄之火,再寒之则灭矣。

医家误认疹子是胃热胎毒,所以要将他发散出来,并且要用凉药清毒。一用凉药,相火消灭,即至不救。疹出之后,医家病家都用扫毒药,疹出之后,木火之气疏泄已伤,宜静待其自己回复,不可更用凉药,以败脾胃,更不可食白木耳鱼肝油等动阳食品,以动木热而伤肺阴,致热气入肺而成肺痈,或热气入目而成目疾等患。麻疹初起即须忌食动阳食物。牛奶鸡蛋更不可入口。疹后如欲服扫毒药者,可服黄豆白菜心清肝肺之热,妙在平淡二字,最适合木火病气也。惟小便利者,忌用饭豆动阳食品。详古方下篇肾气丸后。

小儿之疹子,即大人温病之汗。荣卫足则出汗,荣卫虚则出疹。木气中的火力多,则疹子成颗粒而色红。木气中的火力少,则疹子不成颗粒色红不足而成麻点,隐隐不明。麻者荣卫之败也。来复之机,随时皆有,凡疹病只要不发生内伤吐泻恶证,不必食药,静养七日,自然即愈。

西藏地方,小儿不病麻疹猩红热。因西藏地方雪大冰厚,大气中阳气封藏于土下水中,特别充足,木气根本深固,不妄动而疏泄之故。

凡用四豆饮,脉细者,津液不足者,小便长者,出汗者,去饭豆。服四豆饮后,脉转旺而病未愈者,去饭豆再服。服四豆饮后,发烦者,或大便干燥,或不大便者,去饭豆再服。因饭豆养中养木利水,兼补土伤津之故。黄豆黑豆养中养木,兼降胆经补津液。绿豆养中养木,兼清肺热。

巴戟天四豆饮。如脉法不精辩证不明,误用巴戟天,致将木火补起,变成满腹热邪,充塞肺家,为害不小。须脉微神败色黯,右尺更微,乃可用之。麻疹最怕热药也。

冬令不寒而又闻雷之地,春木根气伤损,小儿疹病发生之时,巴戟天之证乃多。此点切不可忽。春寒日久之地,或身体虚弱之儿,亦有巴戟天证也。如麻疹烧热昏迷口渴,脉沉有力,舌上必有干黄苔,此为胃间原有积热。用四豆饮去饭豆加生枳实生栀子仁各三五分,以养木气清胃热为治。此证如误服巴戟必死,山药亦不可用。社会习尚有服鸡冠血者,多烧热而死。亦与温病误服桂枝,下咽即死之理相同。

小儿病猩红热与疹子皆兼咳嗽,皆不可用桑叶竹叶橘皮杏仁等等降肺疏肺之药,以治咳嗽。用之病必加重。因皆木气疏泄偏胜,金气收敛衰退之病。金气收敛衰退,再遇降肺疏肺之药,肺气更衰,疏泄更加,咳必更甚,中气更坏之故。只须养木气平疏泄,木气一和,即不疏泄上冲,肺气自降,咳自能止,不可忽也。如欲用药治咳,白菜心最佳,养肺降冲平和之品。

凡麻疹烧热日加,唇焦舌干,凉药忌服。黄豆五十粒,煎浓汤下咽即效。因烧热至于唇焦舌干,此上部津液干枯之故。黄豆极能滋润上焦各部津液,又能养中养木,故其效无比。此乃经过多少困难,始选得之方,最当重视。

凡小儿麻疹发热,乃木气疏泄之病,最忌升散之药。世人用芫荽冬笋香菌煮服,以为比升麻葛根汤好,不知芫荽等物,散力不小,服下之后,更加津液干枯,涕泪俱无,热加聋哑,烦躁不宁,睡则警惕,食则吐出,脉转细涩,遂成木气拔根,热并肺家之险症。悉宜黄豆五十粒巴戟天五分,浓煎温服,以救之,下咽即得睡汗出,津液复生,热退进食,登时脉和而愈。此巴戟天将木气的根气回复之功,与黄豆润肺养中和木之功,相助为理之效也。

小儿出疹,多先咳嗽,干咳无痰,此木气上冲,金气失敛的现象。用黄豆五十粒白菜心一个煎服,其咳即止,疹病亦随之不起,有疹者出亦顺利。白菜心润降肺气,黄豆滋养木气也。见咳即用此方,省事多矣。此方疹病初起,以至痊愈,日日服之,平安之至。疹病盛行之时,日服一剂,亦可预防。凡疹后遗下目疾咳嗽等病,常服此方,皆可就愈。皆木火之气冲入金气,不得出来故也。简括言之,疹病初起,咳而发热,白菜心黄豆饮自始至终,多服自愈。服过发散药寒凉药,成坏病者,巴戟天黄豆饮,以救之。服过温补药成坏病者,白菜心黄豆饮,以救之。愈后自汗大虚,元气难复者,加减保元汤,以补之。党参一钱黄芪白术炙草当归干姜巴戟天各五分,红枣两枚煎服,麻疹的整个治法备矣。无须四豆饮亦可。

转自池草读书社论坛,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跳转至论坛查看实践汇报、交流讨论等。

赞赏

长按







































庆国庆中科白癜风专家会诊
北京中医能治愈白癜风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nbwangzhong.com/lcbx/185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