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分享山月记做自己灵魂的队长,为自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需要多少钱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513569.html

心怀浪漫宇宙,也珍惜人间日常~

我深怕自己并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于是我渐渐脱离凡尘,疏远世人,结果便是,任愤懑与羞恨日益助长内心那怯懦的自尊心。

这是书中第一个同名短篇《山月记》的主人公李征,在化身为虎后遇到故人,所道出的悔恨之言。

李征,他本是博学多才,但因“天性狷介,自恃甚高”,不愿忍受官场的卑躬屈膝,与稗官贱吏同流合污,于是辞官归隐,一心只想作诗流芳百世。

然而诗作未有起色,就已经快揭不开锅了,生活所迫,他不得不去地方做了一个小官,屈居于自己往日最不屑的愚人之下,终日抑郁难平,愤懑之下化身为猛虎,冲入山野。

初读《山月记》,看到那段经典之言时,我脑海中就浮现出了一个画面:

每次高中家长会,物理班主任总是会和我妈说:看这孩子天天作业做得挺认真,学习也挺刻苦,怎么成绩就是上不去?

或许是为了证明,我并不是一个愚笨的孩子,我开始表现得不那么努力,不那么认真。

后来老师开始说:你怎么不认真学呢?你但凡认真一点,努力一点,肯定没问题。

我想他忘了曾经他对我努力的困惑,但至少现在听起来,我不再是个榆木。其实,我已经暗暗使出全力了。我不知该笑老师被我的表现蒙混,还是嘲自己或许就是这么平庸。

个读者有个哈姆雷特。或许正是因为我有这段独特的经历,所以我和其他读《山月记》的人,感受都不大相同。

我不觉得这是一种对自欺自误的警醒,倒更像是困兽的自嘲。

在我读来,月下的李征独自变成老虎,他或许是觉得自己“并非珠玉,心中又存有一丝希冀便不甘与瓦砾为伍”。

李征真的没有下苦功琢磨自己吗?如果是这样,他怎么能在比今天考清华比例还小、竞争还激烈的科举中,考中进士。

还是说,自己只是因为花了很多的力气却得不到时代的认可,所以便对外宣称“我不敢下苦工琢磨自己”,算是给他人、也给自己一个理由和交代。

山月之下只剩下一颗孤独的心,即便心中是想要横扫八方的猛兽,也还是困于时局,困于人所组成的这个社会里。

因而只得自嘲“我不敢下苦功琢磨自己,怕终于知道自己并非珠玉;然而心中又存着一丝希冀,便又不肯甘心与瓦砾为伍。”

这种感觉,在我深入了解作者中岛敦后,有了更深的感触。

了解了他所处国家与时代背景相交织的故事后,我才发现,李征的身上到处是中岛敦自己的影子。

《山月记》取材于唐代的文言文小说《人虎传》,这种借用外国的小说、戏曲的大致情节、内容进行改写创作的文体,在日本有一个专门的分类——翻案小说。

在《人虎传》中,李征因为纵火烧人违背了世俗伦理道德,才变成了老虎,主题是为了突出佛教中的“因果报应”。

而《山月记》中,却变为了在自尊心和羞耻心对个人的挤压下丧失自我的故事。

这种改写的背后,多少有着大时代的影子。

中岛敦出生于一个日本汉学世家,成长之路沐浴在浓厚的汉学氛围之中。据说早在初一时,他就熟读四书五经,广泛的涉猎汉和书籍,并且每年位居年级第一,是一位了不起的秀才。

原本他的人生轨迹,应该是成为备受尊崇的汉学儒者,但很可惜,时代变了。

明治维新之后,因为西洋化一边倒的时代浪潮,汉学一下子就变为“腐朽落后”的代表,在日本遭到了排斥,中岛敦和他的家族也不可避免成为了时代的弃儿。

后来,中岛敦从东京大学国语学科毕业后,依靠着父辈的关系,在横滨女子高等学校谋求了一份讲师的工作,一干就是七年。

这期间,日本经历多次政变,因为战争的发生,在军部的统治下,文人被动员起来,从事为战争服务的国策文学写作,良知尚存的作家纷纷被迫封笔。

在这种压抑的社会氛围之中,中岛敦做了一个决定:

我要改写西游记,把我掌握的那些已经变为无用的汉学故事,和代表先进的西方思想来一场大碰撞,撞出一条新路来!

中岛敦辞去女子高中讲师职位,因为他的哮喘病日益恶化,也因为虽然笔耕不辍,但并无作品见诸于世,他选择转赴南洋厅进行工作。

一来,希望温暖的帕劳可以让病症有所缓解;二来,可以安心写作。

而现实总爱与人开玩笑。

闷热潮湿的南洋,不但没有缓解他的哮喘,还为他带来了痢疾、猩红热、疟疾等热带疾病。战争的加剧,也让帕劳资源紧张、纸张稀缺,甚至电力时常无法供应,根本没法好好的创作。

他不得不为了生计,在南洋厅编修日本为洗脑殖民地的孩童所使用的“国语教科书”,这些助纣为虐的工作本是他最深恶痛绝的。

这样一看,中岛敦完全是《山月记》中李征的翻版。

在传统的汉文学思想下,他建立起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当时畸形的社会中,根本无法实现。而同时,作为国家之中的微小个体,他又不得不委身于这样的集体之中。

这样的理想与现实的反差造成的苦闷和郁结,在我看来,并不能单单理解为“不甘平庸,却又不思进取”的忏悔。

《山月记》这篇其实是中岛敦在他人生最迷茫,生活最没有出路的时候写就的,而《李陵》(书里收录的其中一篇),是他的人生已经柳暗花明时写的。

可以看出完全焕发出了不一样的生机。即便依然会患得患失,但他对人生已经有了“苦熬十九载,苍天会有眼”的坚定。

读完整本书给我的感觉,这就是中岛敦自我困惑、自我寻找、自我冲破的历程,每一个故事都不能割裂的去解读。

最后我想说,人生并不是一场和他人的赛跑,我们需要直面的只有自己。从这个角度去看,此时此刻和彼时彼刻,都可以是我们新的起点。

比起追逐一时的“成功”,把握好人生的方向,做自己灵魂的队长或许更有意义,毕竟我们还有修长的一生,不必困于短行的当下。

—End—



转载请注明:http://www.nbwangzhong.com/jbzd/82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