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川崎病诊断分子标志物相关研究成果

00年7月18日,医院黄敏课题组与丁国徽博士团队在BioMedResearchInternational发表题为“ThePlateletmicroRNAProfileofKawasakiDisease:IdentificationofNovelDiagnosticBiomarkers”的研究论文。由于川崎病的病因不明,诊断方法滞后,增加了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microRNA(miRNA)是一种有前途的生物标志物,在外周血中稳定,以及进行无创检测,在相关癌症中作为标志物,进行检测。

为了探索差异表达miRNA作为川崎病早期诊断的标志物,我们招募了44例川崎病患者,其中包括5例不完全KD和19例完全KD,以及31例非川崎病发热对照进行了miRNA测序。测序结果分析表明,在所有检测到的19个miRNA中,在KD组和发热对照组之间发现了10个差异表达的miRNA。使用geNorm和NormFinder鉴定了完全KD或不完全KD组中用于归一化的miRNA,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了八种差异表达miRNA。

根据这些差异表达的miRNA,使用随机森林法(Randomforest,RF)构建川崎病预测模型,分别显示出78.8%的敏感性和71.4%的特异性。该研究表明,基于大样本量的小RNA测序来鉴定的miRNA生物标志物可用于川崎病的早期诊断。

很多朋友可能听说过“川崎病”,但却并不真的完全了解,我们先来简单科普下什么是“川崎病”?

川崎病(Kawasakidisease,KD),又称小儿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由日本一个名叫川崎富作的儿科医师,于年首先提出的。该病常发生在晚冬和早春,多发于5岁以下婴幼儿,尤其是6个月至一岁婴儿。患病的男女比例,约为1.3~1.5:1。

其主要外在症状包括:发热、皮疹、结膜炎、口部变化、手足红疹、颈部淋巴结肿大等,这些症状大多出现于患儿发病1~周之间。

1、发热:39°C-40°C,持续至少5天

、肢体变化:急性期手掌足底红斑,手足水肿;亚急性期病程第-3周环指/趾端蜕皮

3、皮疹:多形性红斑,可以是麻疹样斑丘疹,或猩红热样皮疹等,但无水疙及结痴

4、结膜炎:双侧球结膜充血,无渗出物

5、口腔变化:嘴唇红斑、干燥、开裂、剥落、开裂、出血;草莓舌;口腔及咽部粘膜弥漫性充血

6、颈部淋巴结肿大:直径≥1.5cm,通常为单侧,限于颈前三角区

图1典型川崎病临床症状(A皮疹,B结膜炎,C口腔变化,D/E手掌和足底红斑,F颈部淋巴结肿大,G冠状动脉瘤,H外周动脉瘤)

图川崎病的典型外部临床特征及其出现时间

川崎病对儿童最严重的危害并不在于发烧、皮疹或者淋巴结肿大等外在症状,而在于它对心脏等脏器的损害。川崎病患儿有并发心、脑、肝、肺、肾等多脏器损伤的可能,其中对患儿心血管损伤最为突出,大多于发病后-3周出现,可持续数月到数年。

由于川崎病对心血管系统的严重损害,使其成为最常见的小儿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病因之一,也是导致成年后缺血性心脏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因此,对于疑似川崎病的患儿,尽早确诊是关键。早诊断,早治疗不仅能减轻症状,帮助患儿尽快恢复,而且还能预防冠状动脉病变和其它并发症的发生。

图3心脏CT扫描和动脉造影

病理分期以及致死原因:

Ⅰ期(1~周):其特点为小动脉、小静脉和微血管及其周围的发炎;中等和大动脉及其周围的发炎;淋巴细胞和其他白细胞的浸润及局部水肿。

Ⅱ期(~4周):其特点为小血管的发炎减轻;以中等动脉的炎变为主,多见冠状动脉瘤及血栓;大动脉少见血管性炎变;单核细胞浸润或坏死性变化较著。

Ⅲ期(4~7周):其特点为小血管及微血管炎消退;中等动脉发生肉芽肿。

Ⅳ期(7周):血管的急性炎变大多都消失,代之以中等动脉的血栓形成、梗阻、内膜增厚而出现动脉瘤以及瘢痕形成。关于动脉病变的分布为脏器外的中等或大动脉,多侵犯冠状动脉、腋、髂动脉及颈、胸、腹部其他动脉;脏器内动脉,涉及心、肾、肺、胃肠、皮、肝、脾、生殖腺、唾液腺和脑等全身器官。

血管炎变之外,病理还涉及多种脏器,尤以间质性心肌炎、心包炎及心内膜炎最为显著,可波及传导系统,往往在Ⅰ期病变时引致死亡。到了第Ⅱ、Ⅳ期则常见缺血性心脏病变,心肌梗塞可致死亡。还有动脉瘤破裂及心肌炎也是Ⅱ、Ⅲ期死亡的重要原因。

川崎病一线的治疗方式是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immunoglobulin,IVIG)结合阿司匹林口服,对于IVIG无响应的情况,最常选用的方法是IVIG二次注射、IVIG结合泼尼松龙(prednisolone)和英夫利昔(In?iximab),其他替代方法还有环孢霉素(cyclosporin)、阿那白滞素(Anakinra)、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和血浆置换(Plasmaexchange)(McCrindleetal.,)。目前为止,川崎病的发病机制还不太明确,和诊断治疗相关的方向成为了研究热点。

END

贝斯派生物(BasePair)长期专注于儿科精准医疗的技术和临床转化研究,前期针对川崎病进行了部分相关文献解读。

已推送的文献解读得到相关研究领域专业医生及家长们的大量认可,现附上阶段性回顾链接,方便亲们深入了解川崎病。

?川崎病相关基因研究

?川崎病症状知多少?

?川崎病流行病学特征

?川崎病并发症

?川崎病远期并发症之冠脉损伤

?川崎病远期并发症之心肌损伤

?川崎病远期并发症之过敏性疾病

?川崎病远期并发症之其他并发症

?川崎病治疗靶点最新研究

?川崎病之动物模型的最新研究

?川崎病细胞模型最新研究

?川崎病蛋白质组相关研究?不完全性川崎病?川崎病远期并发症之动脉硬化?川崎病远期并发症之心律失常

?川崎病预后小贴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nbwangzhong.com/jbzd/568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