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五个方法教你拔罐辨病
来源:基层医师公社Ryder
拔罐疗法,古代又称为角法,在我国已有二千余年的历史,现在已经是基层医务人员诊疗不可或缺的一项实操技术。患者在拔罐后,相应部位常会有颜色和形态上的变化,通常把这种变化成为“罐斑”。
常见的罐斑有潮红、紫红或紫黑色瘀斑,还会出现水泡、出血点甚至血泡,并伴随不同程度的热痛感。皮肤的这些变化属于拔罐疗法的治疗效应,同时也是体内病理变化的反映,具有一定的临床诊疗意义。下面我们就从五个方面来一一解说。
从颜色变化辨病
1、紫黑而暗
表示供血不足、行经不畅,多为气滞血瘀,如痛经或心脏供血不足;患部受寒较重也会出现此印迹。若走罐时出现大面积紫黑印记时,提示风寒所犯面积大。
2、发紫并伴有斑块
表示寒凝血瘀证,紫色的程度不同,表明病的程度也不一样。罐口部分呈紫黑色,多为火毒。
3、散在紫点状且深浅不一
表明气滞血瘀证。
4、紫红或紫黑并有水珠或水气
提示体内多有湿热。
现代医学认为,罐斑呈深紫色且在紫红色的印痕中出现黑褐色斑纹,提示患有肌肉风湿症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罐斑出现紫红或紫黑,无丹瘀和发热现象,表明患者有血瘀证;罐斑出现鲜红、深红、紫黑或丹痧现象,触之微痛兼见身体发热者表明患者有热毒证。
5、淡紫发青伴有斑块
一般提示以虚证为主,兼有血瘀。如斑点在穴位处明显的,表明此相关内脏虚弱,比如在肾俞穴处呈现,则提示肾虚;如在脾俞穴部位则系气虚血瘀;此处常伴有压痛,同时也可见于外感风寒。
6、鲜红而艳
一般表示阴虚、气血两虚或阴肾火旺;罐印红而暗,多表示血脂高,血黏稠度高且有热邪。
7、鲜红散在点
通常在大面积走罐后出现,不高出皮肤,如系在某穴及其附近集中,则提示此穴所对应的相关脏腑存在病变。
8、白色
罐口部位皮肤发白,触之不温,发冷、发凉,起白水疱,多为风湿重一些;罐口部位皮肤发白,不发凉,不起白水疱,多是风寒较重。如白疱中夹有白沫,而留罐过程中感到痒,多为排风寒和排风湿;罐口部位皮肤发白,没有其他现象,大多为血亏、虚寒、湿邪;罐斑灰白,触之不温,多为虚寒。
9、常色
若吸拔后没有罐迹或虽有但启罐后立即消失,恢复常色者,一般提示无病或病邪尚轻。但肥胖和贫血的病人也常常没有吸拔印迹。当然,如取穴不准时也会无罐迹。以感受风寒而引起的肩背疼痛为例,往往自觉不适,压痛明显的部位罐印色重,可滞留数日不消,而其他罐位则变化不大,或虽有变化但不久便自行消退。
同时,罐斑的色泽须结合所在部位进行诊断,如感受风寒时,患部往往罐斑色深;肾脏病或肾阴虚所致的高血压症,肾俞部位罐斑色往往深于其他部位;如拔罐后肩井穴出现紫斑、斑点多为颈椎病气血瘀滞型的表现。
从形态变化辨病
1、表面有皮纹和微痒
表示风邪和湿证。
2、有水疱、水肿和水气状或罐体内壁有少许水珠水气
表明患者湿盛或因感受潮湿而致病。
3、水泡
可能与拔罐的时间过长和拔罐负压过大有关,或患的疾病是风湿、水肿,肉眼不易观察的轻微水肿,拔罐可使之呈散在小水泡甚至连成片的水泡。
如患心脏病、肾脏病、肝脏病、内分泌系统疾病,都可能发生水肿。除此之外,某些寄生虫、营养不良也可能发生水肿。
水泡比较明显,数量较多,色清,周围皮肤温度不高,罐中无温热感,则为寒湿证;水泡不太明显,数量较少,色微黄或者浑浊,周围皮肤温度较高,罐中气暖,则为湿热证。
如果泡内有血水,是热湿毒的反应。若起黄水泡、黄绿泡、脓水或者粘稠物、果冻样物,则多为有炎症且比较重。水泡色呈血红或黑红,为久病湿邪夹瘀的病理反应。
4、走罐时出现风团
如急性荨麻疹状,提示为风邪所致,或是过敏体质。
从皮温和感觉变化辨病
1、皮温升高
一般拔罐后,局部和周围的皮肤温度都会不同程度升高,适当的皮温升高,表明机体正气比较充足,抵抗力较好;如果皮温明显升高则表明机体感受阳邪、湿邪,或者患者的疾病证候为实证、热证。
2、皮温降低
皮温升高不明显甚至降低,常表现在机体在感受风、寒、湿邪之后或者患者的疾病症候为虚证、寒证时。
3、拔罐部位疼痛
表示体内有火毒;感觉罐口部位先痒后痛,表示先排火毒,后排风寒湿邪。
从刺络拔罐后排出液体辨病
刺络拔罐吸出的液体,可表现出不同的病情。
1、液体颜色
鲜血提示病情较轻,黑色或瘀块提示瘀阻较重,血色深红为热,乌红为瘀,青紫为里寒,色淡红为风寒痹证,黄水提示湿热证,清水提示寒湿证,透明水液为水肿。
2、血流的动态
清淡难凝为血虚,沉凝易结为气虚血瘀,流动缓慢为气血两虚,流动急促为热盛,血中含脓为外伤感染或湿热相搏,黏性白液为疳积。
3、出血量
有些患者开始治疗时出血量少,甚至不出血,这是瘀血阻塞或风邪盛行的表现。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瘀血逐渐被吸出,出血量才逐渐增多,但随着病情的好转,出血量又会逐渐减少,甚至不出血。
从发疹情况辨病
拔罐区若出现微细出血,可作为诊断发疹性疾病,如麻疹、风疹、猩红热、斑疹伤寒等的依据之一。
若出现印痕黑紫,其中有出血之紫斑,而且相互重叠,则为斑疹伤寒的阳性反应,可用于伤寒和斑疹伤寒的鉴别诊断。
拔罐治疗注意事项
一、分清体质。按体质拔罐进行补泻,否则会适得其反。
二、注意身体状况。有心脏病,严重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等血液性疾病,皮肤过敏,浮肿,水肿,血压过高,有血液疾患及有出血倾向者,患皮肤病以及孕妇、经期,还有过饱、过渴、过饥、醉酒时都不适宜拔罐。
三、有些部位不宜拔。肚脐、心前区,皮肤细嫩处、破损处、静脉曲张部位、瘢痕处,乳头、骨头突出处均不宜拔。拔罐旧痕未消退前,最好也别拔。
四、拔罐后不可立即洗澡。拔罐后,皮肤处于一种被“伤害”的状态,敏感脆弱,此时洗澡非常容易导致皮肤破损、发炎等,建议等上两三个小时。
五、拔罐时应注意保暖,避免有风直吹,防止受凉。
六、根据病情拔罐,一般为轮流取穴,一次不宜过多。局部瘀血尚未消退时,不应再于原部位重复拔罐。
七、拔罐时间应根据年龄、体质、性别及病情轻重缓急而定留罐时间,一般拔罐时间为10~15分钟,大罐吸拔力强,可适当缩短时间,否则可能会起疱。一般病情轻或有感觉障碍(如下肢麻木者),拔罐时间要短。病情重、病程长、病灶深及疼痛较剧者,拔罐时间可稍长,吸附力稍大。
八、拔罐后不慎起疱,应及时涂烫伤膏。
九、拔罐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若出现头晕、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发凉等症状,甚至血压下降、呼吸因难、脉微细无力等晕罐情况,应及时取下罐具,将患者仰卧位平放,注意保暖。轻者可给予少量温开水或糖水,即可迅速缓解并恢复正常重者可针刺人中、内关、足三里、中冲等穴或艾灸百会、中极、关元、涌泉等穴,一般可很快缓解并恢复正常,医院处理。
参考文献:
[1]赵喜新,童伯瑛,王雪霞,等.时间和压力因素对拔罐罐斑颜色影响的初步观察[J].中国针灸,,29(5):-.
[2]未秋平,冯强.罐斑产生机制探讨[J].实用中医药杂志,,24(1):54-55.
[3]赵喜新,王磊琼,李鸿章.感冒人群与正常人群在拔罐疗法中的罐斑显色差别研究[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5):24-25.
[4]田宇瑛,秦丽娜,张维波.不同拔罐负压对皮肤血流量影响的初步观察[J].针刺研究,,32(30):-.
[5]崔承斌,欧阳颀.图解拔罐疗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6]刘强.常见病拔罐疗法[M].北京:金盾出版社,:51-53.
[7]秦娴.“罐斑”在临床诊疗中的意义[J]上海中医药杂志,,45(8):20-21.
转载请注明:http://www.nbwangzhong.com/jbzd/1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