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一生病就要查血常规
天气渐凉,感冒生病的孩子也越来越多了。医院,大多数孩子都要化验一下血常规。看着宝宝被扎手指后哭闹的样子,家长们都会觉得很心疼,甚至生出一些不理解:为什么孩子一生病就要查血常规?
因为宝宝年龄小,免疫系统还没有完全建立好,可能一个秋冬下来,孩子会生病好几次。
如果每个家长都可以简单了解一下血常规的小知识,不但可以理解为什么要检查血常规,以后再拿到宝宝的化验单也不会是一头雾水了。
今天这篇文章,就来帮爸爸妈妈们get这个知识点。
(图片源自网络)
一、医生为什么要化验血常规?
1、
先了解一下什么是血常规?
血常规是指通过观察血细胞的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从而判断血液状况及疾病的检查,随着检验现代化、自动化的发展,现在的血常规检验是由机器检测完成的。
(图片源自网络)
2、
检查血常规可帮助医生对患儿进行病情评估
血常规中的许多项具体指标都是一些常用的敏感指标,对机体内许多病理改变都有敏感反应,可以反映机体的一些感染状态。
很多爸爸妈妈们都觉得,宝宝发烧感冒,都是一些常见的小问题,有时候甚至自己根据宝宝的外在症状,自行给孩子吃点退烧药、止咳药、感冒药。
其实这是非常不可取也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发热”、“感冒”这些问题貌似简单,背后的原因很可能相当复杂。
比如我们常说的“感冒”,是指普通感冒,是一种常见的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性感染性疾病,多由鼻病毒、副流感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等引起。
虽然感冒在普通人眼里是是一个再常见不过的疾病,但是在医生眼里,涉及的问题不只是症状、诊断,还有病情的评估与治疗方案的制定等问题。
光是一个感冒就可能就包括了急性病毒性咽炎、急性病毒性喉炎、急性鼻炎、急性鼻窦炎、疱疹性咽峡炎、急性扁桃体炎等等。
也可能会是流行性感冒,甚至是麻疹、流脑、百日咳、猩红热等急性传染病的早期表现。所以医生只有排除了其他疾病才可以诊断为“感冒”。
所以,如果在宝宝发烧、咳嗽甚至呕吐、腹泻的情况下,超过24小时医生往往建议查一个血常规,这个血常规能够让医生对孩子疾病的整个情况有个初步的评估。
(图片源自网络)
3、
检查血常规不用过于急迫
前面说了,婴幼儿易感染,一换季动辄就生病。发烧是不是需要检查血常规,不能一概而论。
因为大部分感冒是有自限性的,有时候发烧个三五天也是正常的,一般来说,在感冒、发热的第一个12小时内验血常规的意义不大。
所以对于家长来说,还是要看宝宝的临床症状。如果孩子发烧感冒但精神状态是好的,没有明显的乏力嗜睡疲劳,那么这种情况观察个两三天也未尝不可,并不一定要急着马上去检查血常规。
在有临床症状的前提下,在24小时以后验血,是比较科学的。在检查之前,家长也不要给孩子擅自服用抗生素类药物,以免影响血液检查的结果,误导诊断结果。
二、宝宝的血常规主要查什么?
人体的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所组成,血常规检查主要检查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三类细胞,血常规的检查方向也主要是这三大类。
在宝宝生病之后检查血常规,上面的数据密密麻麻,但要想知道宝宝的病情原因及情况,其实主要看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率以及淋巴细胞比率。
1、
红细胞
红细胞主要是看的是血色素、红细胞压积、红细胞体积、红细胞血红蛋白的含量,这些都直观的反映出孩子之前的营养状况,了解孩子有没有贫血等症状。
(图片源自网络)
2、
血小板
血小板主要是看看血小板数值是否正常。一方面可以评估感染,比如有一些重症的感染血小板可能会降低。
另一方面也能评估一下孩子有没有潜在的出血问题,可以结合孩子病情做一些临床参考。
3、
白细胞
白细胞肩负的使命是吞噬病原体,防御疾病。
白细胞家族共有5位成员,包含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等,它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这些白细胞既要防御外来入侵的细菌病毒,又要抵抗食物带来的过敏等情况,在外伤时还要避免伤口感染,是人体与疾病斗争的卫士。
如果体内的白细胞数量高于正常值,就可能是身体有了炎症。
4、
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处于机体抵御微生物病原体,特别是在化脓性细菌入侵的第一线。他们就像是前线的战士,哪里有感染,就去哪里吞噬细菌。
中性粒细胞最大的特点就是跑得快、杀伤力强,吞噬能力强。细菌也不是善茬,可能会需要中性粒细胞不断升高才能控制住感染。
所以如果宝宝是细菌感染造成的发烧,白细胞会增加,中性粒细胞也会比较高。
(图片源自网络)
5、
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是体积最小的白细胞。其由淋巴器官产生,是机体免疫应答功能的重要细胞成分,是淋巴系统几乎全部免疫功能的主要执行者,是对抗外界感染和监控体内细胞变异的一线“士兵”。
淋巴细胞用于战胜病毒,因为病毒比细菌小,中性粒细胞侦测不到,淋巴细胞识别病毒能力超强,会立刻做出应对,产生抗体,也就是传说中的免疫力。
如果有病毒感染,淋巴细胞就会吞噬病毒,但这也会造成淋巴细胞的产生应答反应。
但是病毒抑制骨髓生成粒细胞,在病毒感染时中性粒细胞是降低的,总数上看,白细胞还是下降趋势。
Tips:
儿童和成人的血细胞分析指标是不一样的,不能拿成人的标准参考值来看婴幼儿的血常规报告。
从新生儿六天开始一直到儿童六岁,中性粒细胞分比例以及淋巴分比例是倒比的,参照值要交叉着来看,所以医生常说“六六交叉”就是这个意思。
刚刚出生的新生儿的中性粒细胞计数值是最高的,然后会逐渐随着白细胞数减少而下降。
因为中性粒细胞会随着年龄的不同时期也发生不同的变化,所以要根据患儿具体的年龄来判断血常规数值是否正常。
(图片源自网络)
结语:
血液是和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而且血液里的各个成分的情况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反映人的身体健康的状况。
虽然血常规属于辅助诊断,但是作为基础手段之一,小小血常规功能也是特别强大的,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的很多疾病,都可以通过血常规反应出来,有助于医生对患儿的病情做一个最基本的判断。
这就是为什么孩子生病之后,在有临床症状的前提下,医生通常会检查一下血常规的原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nbwangzhong.com/jbyh/6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