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点小知识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
常用养生保健内容
(三十)时令养生:按照春、夏、秋、冬四时节令的变化,采用相应的养生方法。
时令养生又称因时养生,是指按照时令的阴阳变化规律,运用相应的养生手段来调节饮食、起居以及情志等各方面,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时令养生的原则
No.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句话出自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的养生名篇《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谓春夏养阳,重点是要生、长;而秋冬养阴,重点是要收、藏。这是建立在阴阳互根规律基础之上的养生、防病的积极措施。春夏两季,随着气温上升以及昼长夜短的变化,人体阳气处于不断生长、升发的旺盛状态,应当顺势而为,以调养阳气为主。秋冬两季,气候逐渐变凉,进入昼短夜长的时节,人体阳气开始收敛、蛰伏,阴精潜藏于体内,应当顺势而收,以保养阴精为主。春夏养阳,可以有效改善秋冬阴寒偏盛的情况,若春夏不能养阳,使身体受到风、凉、生、冷等刺激而伤及体内阳气,就会导致秋冬多疾患。秋冬养阴亦可防治春夏阳气偏盛所致的疾病,若秋冬不能养阴,因纵欲过度而伤及了体内阴气,就会导致春夏多火证。
No.2春捂秋冻所谓春捂秋冻,是指开春不要急于脱减衣物,入秋也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春季阳气初生而未盛,阴气始减而未衰,此时人体的肌表虽然顺应气候转暖而开始舒张、疏泄,但抗寒能力相对较差。加之气温乍寒乍暖,必须注意保暖御寒,防止感冒。秋天气候则是由热转寒,此时阴气初生而未盛,阳气始减而未衰,人体肌表处于疏泄与致密交替之际,阳气亦开始收敛,因此不宜一下子添衣过多,以免妨碍阳气的收敛。
No.3慎避虚邪人体适应气候变化以保持正常生理活动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尤其在天气剧变,出现反常气候的时候,更容易感染风寒、暑湿等外邪而发病。尤其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八个节气,它们是季节气候变化的转折点,体弱多病的人往往在交节时刻感到不适,而一些急病重症往往在节气前后发病甚至死亡。因此,一定要注意交节变化,重视交节前后的自我调护,避免外邪入侵。节气前后数日要注意保存体力,不要熬夜,不要过分劳累,尤其不可汗出当风;要注意保持情绪的稳定乐观,尽量避免情绪冲动;要注意饮食适度,不吃过寒、过热及不易消化的食物;要注意及时增减衣物,谨防外邪侵袭机体;对于年老体弱者可适当服些保健药物(如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丸等),并随身携带一些救急药物以防万一。
●四季养生的重点和方法
No.1春季养生春回大地,阳气升发,冰雪消融,蛰虫苏醒,自然界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所以,春季养生在精神、饮食、起居诸方面都必须顺应春天阳气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生”字。
情志调养:春属木,与肝相应。肝主疏泄,在志为怒,喜调达而恶抑郁。所以春季养生,既要力戒暴怒,更要忌讳情志忧郁,应做到心胸开阔、乐观愉快,对待自然万物“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不罚”。在春光明媚、风和日丽的日子,应该踏青访柳,登山赏花,临溪戏水,行歌舞风,陶冶性情,使得自己的精神情志与春季的大自然相适应,以利春阳生发之机。
起居调养:春回大地,人体的阳气开始趋向于体表,皮肤逐渐舒展,肌表气血供应增多而肢体反觉困倦,往往日上三竿而睡意未消。然而,睡懒觉并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因此,应当夜卧早起,清晨保持放松、舒适的衣着打扮,在户外信步漫行,以克服倦懒思眠的状态,帮助阳气升发。
饮食调养: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的食物(如麦、枣、豉、花生、葱、香菜等),不宜食酸收之品。酸味入肝,具有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过度食用还会影响脾胃的生理功能。
运动调养:经历了漫长的冬天,人体脏腑的阳气及运动能力都有所下降,因此入春后应当积极加强锻炼。应多到空气清新的地方进行活动,年老行动不便者可以趁着明媚的春光,多到公园、森林等处慢行或者远眺,以畅通气血,舒畅气机。
防病保健:随着春季气温的回升,温热毒邪开始活动,致病微生物随之生长繁殖,进入到流感、肺炎、麻疹、流脑、猩红热等流行病、传染病的高发时期。这时一定要讲卫生,清除致病菌,消灭传染源;要多开窗户,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要加强保健锻炼,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用板蓝根15克,贯众12克,甘草9克,水煎服,用1周,对于预防外感热病效果良好。每天选足三里、风池、迎香等穴位进行保健按摩2次,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No.2夏季养生夏季烈日炎炎,雨水充沛,万物竞长,日新月异,阳气达到极盛时期。所以,夏季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养护阳气,着眼于一个“长”字。
情志调养:夏属火,与心相应,所以要重视心神的调养。要保持胸怀开阔,神清气和,快乐欢畅,对外界事物充满浓厚的兴趣,以利于气机的通泄。夏季炎热,应当调息静心,切勿心浮气躁,要凝神静气,努力感受“心静自然凉”的妙处。
起居调养:夏日炎热,常易导致出汗太多,令人头昏、胸闷、心悸、口渴、恶心,甚至昏迷,因此安排劳动或体育锻炼时一定要避开烈日,并加强防护。夏日的作息宜晚睡早起,睡眠时不宜使用风扇送风,更不宜夜晚露宿,有空调的房间也不宜使室内外温差过大,以避免感染风寒。每天洗一次温水澡,可以有效地降低肌肉张力,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增强抵抗力。
饮食调养:夏季出汗多,盐分损失亦多,若心肌缺盐就会出现搏动失常,因此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饮食不可贪寒、贪凉,尤其饱腹的时候受到寒凉刺激,更容易引发胃肠道疾病。气温高使得致病微生物极易繁殖,食物极易腐败、变质,肠道疾病多有发生,因此,一定要讲究饮食卫生,谨防病从口入。
运动调养:夏天运动锻炼,最好在清晨或傍晚较凉爽时进行,场地宜选择空气新鲜处。不宜做过分剧烈的运动,因为剧烈运动可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仅伤阴,也会损伤阳气。
防病保健:夏季酷热多雨,暑湿之气容易乘虚而入,导致中暑等疾病。为了预防中暑,应当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在烈日下暴晒,注意室内降温,保证充足的睡眠,讲究饮食卫生,同时备好人丹、十滴水、清凉油等防暑药物。如果出现全身明显乏力、头昏、胸闷、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四肢发麻、口渴、恶心等症状,便是中暑的先兆,应立即将病人移至通风处休息,解开衣服领口,给病人喝些淡盐水或绿豆汤,若用西瓜汁、芦根水、酸梅汤则效果更好。夏天是冬病夏治的好时期,对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痹证等易在冬季发作的慢性病,伏夏是最佳的防治时机,可以到专门的医疗机构进行三伏贴治疗,此法对于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效果最为显著。
No.3秋季养生秋季气候由热转寒,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转变为阴盛的关键时期,人体阴阳的代谢也开始向阳消阴长过渡。因此,秋季养生,应着眼于一个“养”字。
情志调养:秋属金,内应于肺。肺在志为忧,悲忧易伤肺。秋天气候渐转干燥,日照减少,气温渐降,草枯叶落,花木凋零,易产生忧郁、烦躁等情绪变化,将会损伤肺气。而肺气虚弱则会导致机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又易滋生悲忧情绪。因此,秋季应当保持神志安宁,收敛神气,戒躁戒郁,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起居调养:秋季应当早卧早起,早卧可以顺应阳气收敛之势,而早起可以使肺气得以舒展,防止收敛太过。初秋暑气未尽,而凉风时至,天气变化无常,应多备几件秋装,酌情增减衣物。
饮食调养: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可能少食葱、姜等辛热发散的食物,应适当食用酸味以帮助收敛补肺。秋天气燥,可适当食用如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制品等柔润的食物,以益胃生津,利于健康。
运动调养:秋季是开展各种锻炼的好时期,可根据个人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练习秋季吐纳健身法对延年益寿有一定好处。具体做法为:每日清晨洗漱后,于室内闭目静坐,先叩齿36次,再用舌在口中搅动,待口中液满,漱几遍,分3次咽下,并用意念送至丹田,稍停片刻,缓缓做腹式深呼吸。吸气时,舌舔上腭,用鼻吸气,用意念将气送至丹田,再将气慢慢从口呼出;呼气时要稍擦口,默念哂字,但不要出声,如此反复30次。
防病保健:秋季是肠炎、痢疾、疟疾、乙脑等病的多发季节,因此要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蚊蝇;要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腐败变质和被污染的食物;可以适当服用板蓝根、马齿苋等中药煎剂;按时接种乙脑疫苗;适当多服一些维生素,还可配合服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如人参、沙参、西洋参、百合、杏仁、川贝母等。
No.4冬季养生冬季人体的阴阳消长处于相对缓慢的水平,阳气蛰伏于体内,而阴精开始闭藏、积蓄,为迎接春天的到来做准备。因此冬季养生,应着眼于一个“藏”字。
情志调养:冬属水,与肾相应,肾在志为恐,应当避免恐惧、惊慌、紧张等不良情绪。为了保证冬令阳气伏藏的正常生理不受干扰,要做到精神内守、安静宁和,应控制各种情绪和欲望,保持一种愉悦、空灵、闲适、自在的心态。
起居调养:寒冷的冬季不应扰动阳气,因为冬来“阴成形大于阳化气”,所以要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以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利于阳气潜藏、阴精积蓄。防寒保暖也需根据“无扰乎阳”的原则,做到恰如其分。衣着过少、过薄,室温过低,既耗阳气,又易感冒;而衣着过多、过厚,室温过高,阳气不得潜藏,寒邪亦易于入侵。冬季还要注意节制房事,以便保精。
饮食调养:冬季饮食对正常人来说,应当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的原则,饮食既不宜生冷,也不宜燥热,最宜食用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如谷类、羊肉、鳖、龟、木耳等。为避免维生素缺乏,还应摄取足量的新鲜蔬菜。冬季阳气衰微,很少出汗,应当减少食盐的摄入量,以便减轻肾脏的负担。对于阳虚体质的个体则应多摄入温热食物,以扶助阳气,抵御严寒。
运动调养:冬日仍要持之以恒地进行自身锻炼,但要注意避免在大风、大寒、大雪、雾露中进行。冬天的早晨由于冷高压的影响,往往会发生逆温现象,空气污染较为严重,此时选择在室内锻炼更有益于健康。
防病保健:冬季是进补强身的最佳时机,但不论食补还是药补,均要根据体质、年龄、性别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冬季是麻疹、白喉、流感、腮腺炎等疾病的多发季节,可使用一些中药进行预防。比如大青叶、板蓝根等,可预防流感、麻疹、腮腺炎;黄芩可以预防猩红热;兰花草、鱼腥草可预防百日咳;生牛膝能预防白喉。冬寒常会诱发或加重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病、脑血管病等,因此防寒护阳也是至关重要的。
往期回顾
●每天学点小知识!《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解读No.01●每天学点小知识!《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解读No.02●每天学点小知识!《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解读No.03●每天学点小知识!《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解读No.04●每天学点小知识!《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解读No.05●每天学点小知识!《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解读No.06●每天学点小知识!《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解读No.07●每天学点小知识!《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解读No.08●每天学点小知识!《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解读No.09●每天学点小知识!《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解读No.10●每天学点小知识!《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解读No.11●每天学点小知识!《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解读No.12●每天学点小知识!《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解读No.13●每天学点小知识!《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解读No.14●每天学点小知识!《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解读No.15●每天学点小知识!《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解读No.16●每天学点小知识!《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解读No.17●每天学点小知识!《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解读No.18●每天学点小知识!《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解读No.19●每天学点小知识!《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解读No.20●每天学点小知识!《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解读No.21●每天学点小知识!《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解读No.22●每天学点小知识!《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解读No.23●每天学点小知识!《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解读No.24●每天学点小知识!《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解读No.25●每天学点小知识!《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解读No.26●每天学点小知识!《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解读No.27●每天学点小知识!《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解读No.28●每天学点小知识!《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解读No.29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nbwangzhong.com/jbyh/4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