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传承的凉膈散,清代名医王孟英神改编没
在炎热的夏天,泻火解毒类的中药会备受欢迎,而在众多泻火解毒方药里,有一个良方不得不说,它就是凉膈散。提到凉膈散,中医人都知道这是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局方》)的经典名方,然后后世医家也出现了许多“凉膈散”、“凉膈汤”,比如《银海精微》《外科正宗》等都可查见,后世有些医家所用的“凉膈方”,有的名同药不同,有的就是原方新用。
凉膈散的奇妙之处在于“泻火解毒,清上泄下”,这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奇效良方。后世医家在化裁《局方》的凉膈散时,也有“神改编”,比如温病学派四大家之一的王孟英,他就擅长改变古代名医的经典名方,并且改编之后的,依然能够成为名方。就拿这个凉膈散来说,经过清代名医王孟英改编之后,名之曰清心凉膈散。
凉膈散原方出自《局方》,其组方是根据医圣张仲景的调胃承气汤化裁而来。王孟英在《温热经纬》中收录的清心凉膈散,则是结合了凉膈散与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所创的桔梗散,主要利用的是凉膈散清上之功以及桔梗散辛凉开达的功用,加强了凉膈散宣散的作用,弥补了桔梗散泄热的作用,一举两得。
那么,经过改良之后的清心凉膈散,究竟变成了什么样?先来看看它的药物组成,清心凉膈散原方组成为连翘四两,甘草二两,黄芩(酒炒)、薄荷、栀子各一两,桔梗二两,石膏五两。煎煮方法是有一定要求的,把这些药剉为粗末,每次9-15g,加竹叶1片,用水毫升,煎至mL,去滓,加入生白蜜20mL。药量不大,大火烧开之后转小火再稍稍煎5-10分钟即可,还有一个原因是轻清宣气之品熬煮过久会使得“药过病所”,这样就达不到透热外达的作用了。
王氏何以一定要改旧方呢?这是因为当时温热毒邪较为猖獗,卫表难以抵御,邪气直入气分,患病之人常有壮热口渴烦躁、咽喉红肿糜烂、皮肤丹痧显露的症状,察其舌脉可见舌红赤有珠(即舌乳头凸出),苔黄燥,脉有洪数之象。这些症状就是猩红热的症状,相比成人,小朋友更易患病。邪入气分就要比在卫分更深,症状也更加严重,但又未入营血分这种更深的地方,还有透热转出的可能性。
石膏辛寒,可清散肺胃之气分实热;黄芩苦寒,直折上中二焦之热;栀子泻火除烦,可清三焦之热以助气机畅通。另加薄荷、连翘以疏风散热、利咽散结,桔梗加甘草清热解毒利咽宣肺,竹叶除烦止渴利尿,诸药共奏清气解毒、透泄郁热之功,以解热渴烦躁、咽痛肤丹之苦,是治疗疫疹初起之良剂。
人生病不会完全按照书上来,所以不是每个人生病症状都一样,所以按照症状一一对应来使用名方不是中医的良策,抓住规律、抓住法理才能更好地将古方名方运用到患者身上。像同样有热毒郁于肺之门户之机的扁桃体炎也可以使用这个方的,只要因人制宜,如见咽喉红肿疼痛,口唇舌红,口渴思饮,发热,有汗或无汗,咽喉、扁桃体化脓,小便黄,舌苔薄或薄黄,脉数洪大,常吃辛辣燥热之品及受热史。若喉痛兼咽,舌色淡红,苔白厚者,应另当别论,大便稀溏而爽、喜食热饮,属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本方。
参考文献:
[1]江远光.清心凉膈散加味方治疗喉症50例[J].四川中医,(11):65.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nbwangzhong.com/jbyh/4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