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清明时节六大疾病高发,记住四大养生口
清明节前的天气变化无常、忽冷忽热,孕妇、老人和身体虚弱的人自身抵抗力差,容易遭受风寒侵袭,扫墓时更要注意保暖和休息,如果防护不慎,则会引起疾病或者加重原有病情。
清明时节要防什么病?一
心脑血管疾病
春季本来就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尤其在扫墓时,一些患有高血压等基础病的中老年人可能会因为情绪波动、路途颠簸而犯病。因此,有心脑血管疾病、血压偏高的人更要注意不要过度劳累或伤心,要多提醒自己稳定情绪,扫墓时最好有亲人陪伴。此外,清明节期间去踏青是人们的传统习俗。不过,专家表示,踏青登山一定要量力而行。老年人要避免过度劳累,特别是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哮喘等慢性病的中老年人,踏青登山时一定要量力而行。景色迷人常易使人乐而忘返,要注意节奏,不要登高山走远路。
二
皮肤病
春天也是花粉症、桃花癣、丘疹样荨麻疹、颜面部复发性皮炎等的高发期。在花粉季节,有过敏史和敏感性皮肤的人清明扫墓时应尽量躲避花粉,加强个人防护,防止吸入致敏花粉。有过敏史的人可事先口服抗过敏药物,且最好能随身携带口罩备用,并穿着长袖衣物,避免直接与过敏原接触,以减少花粉侵入。外出回家后用清水洗脸可将落在脸上的花粉、灰尘洗去,减少发病的机会。最后,春天容易感染疾病,建议适当预备一些治疗腹泻和消炎的常用药物。受气温影响,不少慢性病在春季也容易复发,因此一定要带上急救药,以防不测。
三
呼吸道传染病
春季是冷暖空气交替最活跃的季节,天气多变,这样的天气条件会直接影响呼吸道粘膜的防御功能,全身的抗病能力也会下降,所以,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时节,流感、腮腺炎、猩红热时常流行。
四
类风湿病
气候对类风湿病患者的生活有极大的影响,更有人把春天称为“风湿季节”。清明时节,气温仍然时高时低,特别是我们南方地区雨水频繁,湿气严重,气候的变化无常使类风湿病患者苦不堪言。所以,患者在春季乍暖还寒之时,应更加注意调养和治疗。清明时节,阴雨绵绵或久居雾气之地,都容易有“湿邪”,表现为身体沉重、疼痛,尤其是关节伸缩不顺,引发腰背病或关节痛。所以,春季也要预防“湿邪”入侵,慎防类风湿偷袭。
五
心肌梗塞
急性心肌梗塞的一般典型表现是:剧烈持续的心前区疼痛或憋闷,往往伴有面色苍白、冷汗,这种胸痛及憋闷,含化硝酸甘油或救心丹不能缓解。有的病人尚可出现脉细数或不规则、血压下降、呼吸困难、咳嗽、咯粉红色泡沫痰等,但亦有人可以无痛,称为无痛性心肌梗塞。无痛性心肌梗塞常见于老年人,应引起重视。
心脏病患者在清明之后以及平时也应积极预防心肌梗塞的发生,做到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2.孕妇、老人和身体虚弱的人自身抵抗力差,更要注意控制情绪。
3.有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史的老人要特别注意运动强度不要过大,随身携带降血压、扩张心血管药物。
4.有支气管哮喘史的病人,患有急性病病期的病人,体质比较弱的人,过敏体质的人应适当远离植物。
5.有花粉过敏史的人出游前应随身携带抗过敏的药物,并戴口罩、手套等防护。
清明时节四大养生口诀一
注意保暖:
清明时节,风和日丽,莺飞草长,柳绿桃红,人们脱去臃肿的冬装,任凭“吹面不寒杨柳风”拂抚全身。然而,在享受轻松与温暖的同时,可别忘了一句俗话:“二、四、八月乱穿衣”。四月气温尚不衡定,仍必须随天气变化而及时增减衣着,如果贪图轻简方便,穿着过于单薄,则易受凉而染疾。
二
重视防湿:
“清明时节雨纷纷”,空气湿度过大,能使人困乏无力、心胸郁闷、食欲不振,很不利于健康。因此,此时需视天气情况,加强防湿工作,即晴天时适度开窗,使住处通风;阴天回潮时,要关窗;有条件(如空调等)时,可提升室内温度、除湿,以保持干燥;外出要随身携带雨具,防止淋雨。若遭淋雨或运动出汗时,要及时更衣,以防遭寒湿侵袭而致病。
三
调理饮食:
清明是春天里的节日。根据清明多雨湿、乍暖还寒的气候特点,饮食宜温,忌油腻生冷之物,可多吃此时盛产的偏温蔬菜,如韭菜、菠菜、大白菜、芹菜、薤头,既芳香鲜嫩,又温胃祛湿,调养脏腑,有益健康。
四
外出防病:
清明的习俗活动多在室外进行,祭奠、聚会、娱乐、踏青等等,大大地增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接触。因此,必须加强防病工作。为防止劳累过度致身体内虚而引入时令之邪,应重视自身保健,注意外出活动中的衣食住行调摄,做到劳逸适度、生活有节、心理平衡。
转载请注明:http://www.nbwangzhong.com/jbyh/1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