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猩红热
一、概述
(一)概念
猩红热是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特点:以发热、咽炎、草莓舌、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疹退后片状脱皮,近年来猩红热症状趋于轻微和不典型。
(二)病原体:为A组β溶血性链球菌。
二、护理评估
(一)健康史
1.了解病史
2.评估流行病学资料
(1)传染源:病人及带菌者为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其次接触传播或经皮肤伤口或产道传染。
(3)易感人群:人普遍易感,儿童多见。
(二)身体状况全年均可发病,冬春季多见。
1.潜伏期:猩红热潜伏期1-7天,一般为2-3天。
2.出疹期具有典型的三大临床特征:发热、咽峡炎、皮疹。
(1)发热:起病急,多为持续性高热,可伴疼痛、全身不适等全身中毒症状。
(2)咽峡炎:表现为咽痛、吞咽痛、咽部充血伴脓性分泌物。
(3)皮疹
1)特点
①时间:发热后2天出现;
②形态:针尖大小的充血性皮疹。压之褪色,有痒感,重者出现出血性皮疹。疹间无正常皮肤,触之似砂纸感。
③部位:始于耳后、颈部及上胸部,然后迅速波及全身。
④退疹:一般情况好转,体温正常,按出疹的先后顺序退疹,疹退一周后开始脱皮,皮疹越多脱皮越明显,不留色素沉着。
2)伴随体征
①口周苍白圈:患儿面颊潮红,唯有口唇周围苍白。(草莓舌:病初舌苔覆盖白苔,舌乳头红肿,形成~)
②杨梅舌:白草莓舌2—3天后,舌苔脱落,舌乳头仍红肿形成杨梅舌。
并发症:肾炎、风湿热
(三)心理-社会支持情况
(四)辅助检查
1.病原学检测:细菌培养:取咽拭子或伤口脓液培养可分离出致病菌,是确诊依据。
2.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增加,中性粒细胞增多。
(五)治疗原则
1.病原治疗:首选青霉素,早期应用青霉素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青霉素过敏可用红霉素。
2.对症治疗:物理降温、雾化吸入等。
3.并发症治疗:针对不同并发症,给予相应治疗。
三、常见护理诊断
1.有感染的危险与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经飞沫、接触传播有关。
2.体温过高与链球菌感染有关。
3.皮肤完整性受损与红疹毒素引起的皮肤损害有关。
4.疼痛:咽痛与咽及扁桃体炎症有关。
四、护理措施
(一)隔离防护
1.管理传染源:住院或家庭隔离,直至症状消失;咽拭子培养3次阴性后,解除隔离。
2.切断传播途径:严格执行隔离消毒制度。病人分泌物及污染物应消毒处理,消毒病室,通风换气。流行期间,外出戴口罩,避免到公共场所。
3.保护易感者:密切接触者应检疫一周,或口服药物预防。集体儿童机构的工作人员,如为带菌者,需经10天青霉素治疗,咽拭子培养3次阴性后,才可返回工作。
(二)维持正常体温
监测体温变化,及时给予物理或药物降温;
(三)皮肤黏膜护理
1.口咽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做好口腔护理,饭后漱口,必要时雾化吸入,减轻咽部不适。忌食刺激性食物。
2.皮肤护理
①注意皮肤清洁,经常更换衣物。
②可用温热水清洁皮肤,忌用肥皂,以免刺激。
③出疹期皮肤有瘙痒感,不可抓挠。
④落屑脱皮时,皮肤半脱落处可用剪刀剪去,切勿强行剥离,以免损伤皮肤而导致继发感染。
(四)用药护理
遵医嘱准确、及时用药。观察是否有青霉素过敏反应,用红霉素后是否有胃肠道反应等。
(五)严密观察
观察生命体征、咽喉部疼痛程度、出疹消疹情况、有无并发症。
(六)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指导有关本病的预防、护理、治疗知识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nbwangzhong.com/jbyh/4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