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啦神兽归笼,这些家长不得不防
过了一个超长待机寒假
没多久又迎来了一个暑假
从爸妈的乖宝
到各种嫌弃
这下终于要开学了
最开心的应该就属各路家长们吧
暗自窃喜即将重获自由的家长们
先按耐一下
开学季这些疾病不得不防哦
9月处于夏秋之交,秋风起,凉意渐浓,冷空气势力将逐渐加强,气温明显下降,昼夜温差逐渐变大。9月又正值新生开学季,各大中小学、幼儿园都相继开学,学生集中返校,人群流动性强,短时间内大量学生聚集,容易给呼吸道、肠道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创造条件,医院提醒大家9月份应注意预防以下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潜伏期短、传染性强、传播迅速等特征,流感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易暴发聚集性疫情。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病、高热、畏寒、头痛、乏力、咽痛、肌肉酸痛、干咳等;儿童流感有时伴有胃肠症状,包括恶心、呕吐、拉肚子等;一般情况下,病程一周左右,少数人遗留咳嗽症状,部分老年人、孕妇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往往引起重症或死亡。9月起昼夜温差逐渐增大,易发生流感或上呼吸道感染,应注意做好预防。预防措施: (1)控制传染源早期发现病人,及时隔离治疗,隔离期一般不少于5天。 (2)切断传播途径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经常开窗换气。 (3)接种流感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4)保护易感人群,减少与病人近距离的接触,本病流行期间尽量不去人群聚集的场所,亦可选择带口罩,做好呼吸道防护措施。红眼病
秋季是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期。每逢夏秋季,特别是秋季学生入学后一两周,易发生红眼病。该病通过接触感染,通常有1—3天的潜伏期,在儿童身上很常见。如果感染了,会出现眼红、烧灼感、异物感、流泪、怕光、眼睑水肿等症状,严重的会全身发热。
预防措施: 注意环境卫生,发现眼红、出疹患者,应及早就医,并按医生要求暂离学习、工作环境,居家治疗休息。另外,教育孩子不要用手揉眼睛,经常洗手、更换枕套,不共用毛巾、浴巾、枕套等贴身物品。
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病毒感染性疾病,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成人也可发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被污染的手、毛巾、玩具、餐具、床上用品等感染。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本病常易在幼托机构中发生集体感染。预防措施:(1)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和便后,或者是外出回家以后,一定要用肥皂水给孩子洗手。(2)做好日常清洁消毒。每天要对孩子的餐具,进行充分清洗消毒。注意保持家庭环境的卫生,做好通风和勤晒被褥。(3)避免交叉感染。在手足口病流行的季节,不要带孩子到人流密集的场所。另外,空气要保持流动通畅,孩子如果出现相关症状,要尽快去医疗机构就诊。猩红热猩红热,是由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39摄氏度以上高烧、扁桃体发炎、淋巴结肿大、全身鲜红皮疹为特点。多见于5-8岁儿童,潜伏期为1-7天。
预防措施:(1)合理饮食,加强身体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勤洗手、勤漱口,尽量避免带孩子到人流密集的场所。(2)室内开窗通风,每天不少于3次,每次15分钟。(3)在高发季节,儿童出现发热或皮疹,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感染猩红热的患儿要注意卧床休息,进行住院治疗或居家隔离,不要与其他儿童接触。隔离期自发病日起,不少于7天。有化脓性并发症的患儿需隔离到炎症消退。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是由媒介蚊虫传播引起的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起病急,患者症状轻重不一。乙脑的传染源主要是猪,主要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多数人在感染后呈隐性感染,仅少数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高热、意识障碍、惊厥、昏迷等。病死率较高,少数重症病人半年后仍有后遗症,主要有意识障碍、痴呆、失语、肢体瘫痪、癫痫等。
预防措施:
接种乙脑疫苗是预防乙脑的重要措施之一,乙脑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因此灭蚊防蚊在预防乙脑中也很重要。对家庭来讲,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防蚊灭蚊手段,是一种有效的预防乙脑的方法。轮转病毒性肠炎轮状病毒性肠炎,是由轮状病毒所致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秋季高发,主要发生在婴幼儿,故名婴儿秋季腹泻。起病急,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排黄色水样便,无黏液及脓血,量多,一般5~10次/天,重者超过20次/天。多数伴有发热,其他伴发症状有腹胀、腹鸣、腹痛和恶心、呕吐等。预防措施:应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发现病人及时隔离治疗。不喝生水,不吃不洁食品,把好病从口入关是预防肠道传染病的有效措施。夏末秋初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祝大家
新学期,奥利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nbwangzhong.com/jbjc/5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