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经典温病条辨第4条银翘散方
4、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温毒、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
指出太阴温病邪在肺卫的治法。
手太阴温病,不论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凡初起发病的时候,恶风寒的,均用桂枝汤来主治。服桂枝汤以后,但发热不恶寒而口渴的,用辛凉平剂银翘散来主治。其他温毒、暑温、湿温、温疟等治法与此不同,故不在此例。
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用桂枝汤治疗,是不够恰当的。因手太阴温病,邪在肺卫,最忌辛温发汗,只宜辛凉疏解。且桂枝辛温动血,实温病之所当禁,所谓“桂枝下咽,阳盛则毙”,这是应当注意的。笔者认为风温病初起,恶风寒者,或但热不恶寒而渴者,均宜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若恶风寒甚者,用银翘散加防风;或恶风寒重,且头身疼痛甚者,用银翘散加川羌9克,板蓝根30克,皆有卓效。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湿热门●谢案》说:“温邪上受,内入于肺,肺主周身之气,气窒不化,外寒似战憟,其温邪内郁,必从热化,……用辛凉轻剂为稳。”又《临证指南医案●风温门●郭案》说:“风温入肺,气不肯降,形寒内热,胸痞,皆膹郁之象,辛凉佐以微苦,手太阴主治。”这都说明温病恶风寒者,当以辛凉解表为宜。俞根初《通俗伤寒论●风温伤寒》说:“风寒搏束温邪者,初起头痛怕风,恶寒无汗,继即身热咳嗽,烦渴自汗,咽痛喉肿,舌苔白燥边红,甚则白燥起刺,或由白而转黄。先与新加三拗汤(麻黄、荆芥穗、桔梗、金橘饼、杏仁、薄荷、甘草、大枣)减轻麻黄,重加牛蒡,微散风寒以觯表。继与连翘栀豉汤(连翘、豆豉、桔梗、焦山栀、枳壳、橘络、白豆蔻)轻泄温邪以清里。”又“冬温兼寒,初起头痛身热,鼻塞流涕,咳嗽气逆,咽干痰结,始虽怕风恶寒,继即不恶寒而恶热,心烦口渴。……先与葱豉桔梗汤(鲜葱白、淡豆豉、桔梗、焦山栀、薄荷、连翘、甘草、竹叶)加栝楼皮、川贝母辛凉宣肺以解表”。这都值得参考。
吴鞠通向来反对以治伤寒之法治温病,且在《杂说》中有“本论起银翘散论”。盖当吴氏之世,伤寒温病之争甚剧,诚如汪廷珍所云:“温病首桂枝,宗仲景也。”我们要了解其用心所在,决不能以桂枝汤来治疗太阴温病,这是应当特别注意的。
上节是风温病的提纲,本节银翘散就是上节的正治方。
桂枝汤方
桂枝六钱芍药(炒)三钱炙甘草二钱生姜三片大枣(去核)二枚
煎法服法,必如伤寒原文而后可,不然,不惟失桂枝汤之妙,反生他变,病必不除。
本方用量与《伤寒论》桂枝汤用量有异。仲景桂枝汤,桂枝、芍药、生姜各等量,均为三两。大枣十二枚,分作三服。
以桂枝宣阳;芍药和阴;二味配合,能调和营卫,解肌止汗。生姜辛散助桂枝通阳;大枣、甘草甘缓,助芍药以和阴;共成调和营卫,解肌止汗之效。
(1)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
太阳病,外证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
病人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
伤寒发汗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
太阳病,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风邪者。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
下利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伤寒论》
(2)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呕)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产后中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耳(《金匮要略》)。
(3)凡桂枝汤证,病人常自汗出,小便不数,手足温和,或手足指稍露之则微冷,覆之则温,浑身热,微烦,始可行之(《急病论》)。
(4)凡头痛发热,恶风恶寒,其脉浮而弱,汗自出者,不拘何经,不论中风、伤寒、杂病,咸得用此,惟以脉弱自汗为主耳。愚常以此汤治自汗盗汗,虚痒,虚痢,随手而愈(《伤寒附翼》)。
(5)治上冲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方极》)。
(6)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正证也。头痛一证,亦当投此方矣。若由咳嗽呕逆而头痛者,非此方之所治也。又云:恶寒鼻鸣干呕者,外邪之候也,此方主之(《方机》)。
辛凉平剂银翘散方
连翘一两银花一两苦桔梗六钱薄荷六钱竹叶四钱生甘草五钱芥穗四钱淡豆豉五钱牛蒡子六钱
上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肺药取轻清,过煎则味厚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
加减法:胸膈闷者,加藿香三钱,郁金三钱,护膻中;渴甚者,加花粉;项肿咽痛者,加马勃、元参;衄者,去芥穗、豆豉,加白茅根三钱,侧柏炭三钱;咳者,加杏仁利肺气;二、三日病犹在肺,热渐入里,加细生地、麦冬保津液;再不解,或小便短者,加知母、黄芩、栀子之苦寒,与麦、地之甘寒,合化阴气,而治热淫所胜。
温病是感受温热之邪,从口鼻而受,病在手太阴肺经,不比寒邪从皮毛而入,病在足太阳膀胱经。故温病最忌辛温发汗,用辛温则更伤其阴,而致变证百出。因病位在上焦肺,所以用药最喜轻清,若重浊则药过病所,不能治病,反伤他脏。根据《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的治则,又宗喻嘉言“芳香化浊”之说,以银花、连翘辛凉清热解毒;荆芥穗、淡豆豉芳香透邪解表;牛蒡子辛平润肺,解热散结,除风利咽;合薄荷以辛凉透表;其中荆芥穗虽属辛温之品,但不同麻、桂,温而不燥,且配入辛凉解表药中,可无温燥之弊,而有增强解表发汗之功;桔梗、甘草宣肺化痰利咽;竹叶清热除烦;芦根清热生津;为辛凉解表的代表方剂。
胸膈闷者,为兼挟湿邪,阻塞上焦,故加藿香、郁金芳香化浊,理气化湿除满;渴甚者,为热盛伤阴,津液不足,故加花粉以清热生津止渴;项肿咽痛,乃热毒郁结于上,故加马勃、元参以清热解毒;衄者,为血分有热,故去芥穗、豆豉之解表,加白茅根、侧柏炭、栀子炭以清热凉血止血;咳者,为肺气不利,故加杏仁以宣肺利气止咳;若病程稍久,热渐入里,则热盛伤津,舌红少苔,故加生地、麦冬以养阴保津;若小便短者,是热盛津伤,阴液不足,禁用淡渗,故加知母、黄芩、栀子、麦冬、生地,苦甘化阴,以清热生津,热退津复,则小便自通。
本方为《证治准绳》清心利膈汤(亦名清心利咽汤或清心利膈汤)加减化裁而成。
(1)本方去芥穗、竹叶、银花、甘草加杏仁、橘红、枳壳、茯苓,治积劳伤阳,卫疏。温邪上受,内入于肺,肺主周身之气,气窒不化,外寒似战憟,其温邪内郁,必从热化,今气短胸满,病邪在上,大便泻出稀水,肺与大肠表里相应,亦由热迫下泄耳。用辛凉轻剂为稳(《临证指南医案》)。
(2)本方治风热初起,头痛身热自汗,不恶寒而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脉动数,右大于左,或两寸独大者(《温病指南》)。
(3)清心利膈汤(即本方去豆豉加防风、黄芩、黄连、山栀、元参、大黄、芒硝)治咽喉肿痛,痰涎壅盛,胁膈不利,烦躁饮冷,大便秘结。(《证治准绳》)。
(4)本方治发热口渴而不恶寒,脉右大,寸部尤甚。(《南雅堂医案》)
(5)解肌透表汤(即本方去竹叶、薄荷、银花加蝉衣、射干、葛根、马勃、前胡、僵蚕、竹茹、浮萍)治痧麻初起,恶寒发热,咽喉肿痛,妨于咽饮,遍体酸痛,烦闷泛恶等证。(《喉痧证治概要》)
(6)败毒汤(即本方去竹叶、银花、桔梗加生蒲黄、熟石膏、象贝母、益母草、赤芍、僵蚕、板蓝根)治痧麻未曾透足,项颈结成痧毒,肿硬疼痛,身热无汗之症。(《喉痧证治概要》)
(7)葱豉桔梗汤(即本方去芥穗、牛蒡、银花加鲜葱白、焦山栀)治风温风热等初起证候,历验不爽。(《通俗伤寒论》)
(8)本方治感染性发熟疾病(如流感、白喉、风疹、水痘、猩红热、丹毒、流行性腮腺炎、急性扁桃腺炎等)。如挟寒,加麻黄、杏仁,加重荆芥量;挟血热加生地,丹皮、丹参;热毒重,加公英、地丁、紫草、甘中黄;挟湿,加茯苓,大豆卷,通草、绿豆衣;若肢体疼痛甚,银花用藤,加桑枝;若发疹,加浮萍、蝉衣。(施今墨.山东中医学院学报,:3)又治乙型脑炎,邪在卫气,证见头痛,微恶寒,发热无汗或有汗不透,口渴,呕吐,脉浮数或滑数,舌质正常,苔薄白(《蒲辅周医疗经验》)。
(9)本方治春阳过盛,感受温风而病者,名曰风温。其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目胀,有汗或无汗,口干或心烦口渴,或不渴,鼻干或塞,或胸闷,咽干或咽痛,或咳或不咳(咳者较轻,不咳者较重),身困或酸,而不甚痛,脉象浮数,右大于左,或细数微浮,舌红苔白或黄,小便黄。兼有微寒者,略佐葱白、苏叶;夹湿者,加滑石、芦根、通草。
(10)清咽散(即本方去豆豉、竹叶、苇根、银花、连翘加炒僵蚕、防风、前胡、枳壳)治一切咽喉疾病,无论红白,初起之时,一吸漱咽可愈。《喉科指掌》
(11)治病毒或细菌传染性疾病,初起有发热、恶寒之肺卫表证者。
(12)治子宫内膜炎有效。
文章来源:
图书名称:《温病条辨》语释
图书作者:刘献琳编著
出版公司: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出版时间:年06月
版权说明
以上文章仅供学习参考。
感谢原作者辛苦劳动,如果侵权请告知,将下架处理。请勿用作商务用途。
新书到货亲们,好消息。出来啦。本次图书亮点如下:
1、精选名医临床重剂、大剂量使用中药经验,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又一法宝。
2、内容达32万字,资料详实,达页。
中医临床秘密在于量
文字数量:32万字以上
优惠价:99元
优惠日期:7月30日之前
购买平台:闲鱼APP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nbwangzhong.com/jbjc/5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