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之道顺四时,把握好度
中医养生之道通过调养的方式来调动全身的能量,使肌体阴阳平衡、五脏调和、气血畅通,从而健康百岁。脾胃、心、肝、肺、肾这五脏并不是孤立的,存在相生相克关系,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此外,根据《皇帝内经》记载,五脏、五味、五色、五音与五行也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很多人认为养生就是要吃好的,穿好的,其实并非如此。简单来说就是,中医养生之道很注重“度”的把握,就是“起居有节、饮食规律、心情愉悦、适当运动。”
中医养生之道也要注重四季的天气变化,不同的时节都有最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所谓“顺四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是这个道理。
春天万物生发,应早睡早起。晨练时的最佳选择是走路、打太极拳等。穿衣宜“下厚上薄”。但老年人应注意保暖,尤其背部不可受寒。春天要忌怒,否则伤肝,可能造成血压升高、心脏病发。饮食上,建议清淡为主,忌食热。山药、大枣、韭菜等对春天的生发很有好处;橘皮、金橘、萝卜或梨可泡茶或煮汤喝;胡椒、辣椒、肥肉等食物应少吃。
夏季强调午睡,忌贪凉。建议多吃酸味以固表,多食苦味以补心。西瓜、绿豆汤、酸梅汤,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镇。适当吃点苦的东西,如苦瓜、野菜,能够解暑、护心、健脾胃。情绪上,忌大喜大悲。
秋天重润肺,特别是北方地区要防秋燥。多吃一些护脾胃和润肺的食物,如白萝卜、糯米、银耳、梨、蜂蜜、甘蔗等;适当食用葡萄、苹果、柠檬、山楂等。早晨宜吃粥,忌油炸食品。有条件的人可以选择用西洋参、麦门冬、天门冬、枸杞、冬虫夏草、山药、茯苓、川贝母、柿霜、玉竹、石斛等炖汤润肺。
冬天万物收藏,适合早睡晚起。建议日出以后再活动,且不宜运动量过大。避寒就温,以不过热、不觉寒、不出汗为宜。冬天进补可以吃鱼类、肉类及木耳。枸杞子、黄精、人参也是不错的补品,但一定要注意防止因补上火。一旦出现口舌干燥、口咽疼痛、鼻出血,要及时调整饮食。
那么冬天到了,应该怎么冬季养生呢?
冬三月,从立冬至立春前,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个节气,是一年中气候最寒冷的季节。严寒凝野,朔风凛冽,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用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好准备,人体的阴阳消长代谢也处于相对缓慢的水平,成形胜于化气。因此,冬季养生之道,应眼于一个“藏”字。
一、精神调养
为了保证冬令阳气伏藏的正常生理不受干扰,首先要求精神安静。为此,《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冬三月,此为闭藏……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之说。意思是欲求精神安静,必须控制情志活动。做到如同对待他人隐私那样秘而不宣,如同获得了珍宝那样感到满足。如是,则“无扰乎阳”,养精蓿锐,有利于来春的阳气萌生。
二、起居调养
冬季起居作息,中医养生学的主张,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也说:“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作劳汗出,发泄阳气,有损于人也”。在寒冷的冬季里,不应当扰动阳气,破坏阴成形大于阳化气的生理比值。因此,要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以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利阳气潜藏,阴精积蓄。至于防寒保暖,也必须根据“无扰乎阳”的养藏原则,做到恰如其分。衣着过少过薄,室温过低,则既耗阳气,又易感冒。反之,衣着过多过厚,室温过高,则腠理开泄,阳气不得潜藏,寒邪亦易于入侵。《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说明冬季节制房事,养藏保精,对于预防春季温病,具有重要意义。
三、饮实调养
冬季饮食对正常人来说,应当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的原则,既不宜生冷,也不宜燥热,最宜食用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为避免维生素缺乏,应摄取新鲜蔬菜。从五味与五脏关系有之,则如《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肾主冬……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这是因为冬季阳气衰微,腠理闭塞,很少出汗。减少食盐摄入量,可以减轻肾脏的负担,增加苦味可以坚肾养心。 具体地说,在冬季为了保阴潜阳,宜食谷类、羊肉、鳖、龟、木耳等食品,宜食热饮食,以保护阳气。由于冬季重于养“藏”,放在此时进补是最好的时机。
四、运动调养
“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这句民谚,是以说明冬季锻炼的重要性。 冬日虽寒,仍要持之以恒进行自身锻炼,但要避免在大风、大寒、大雪、雾露中锻炼。还须指出,在冬天早晨,由于冷高压的影响,往往会发生逆温现象,即上层气温高,而地表气温低,大气停止上下对流活动,工厂、家庭炉灶等排出的废气,不能向大气层扩散,使得户外空气相当污浊,能见度大大降低。有逆温现象的早晨,在室外进行锻炼不如室内为佳。
五、防病保健
冬季是进补强身的最佳时机。进补的方法有两类:一是食补,一是药补,两者相较,“药补不如食补”。不论食补还是药补,均需根据体质、年龄、性别等具体情况分别对待,有针对性,方能取效。具体补法详见“药物养生”和“体质养生”等有关章节。 冬季是麻疹、白喉、流感、腮腺炎等疾病的好发季节,除了注意精神、饮食运动锻炼外,还可用中药预防,如大青叶、板蓝根对流感、麻疹、腮腺炎有预防作用;黄芩可以预防猩红热;兰花草、鱼腥草可预防百日咳;生牛膝能预防白喉。这些方法简便有效,可以酌情采用。 冬寒也常诱发痼疾,如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病、脑血管病,以及痹证等,也多因触冒寒凉而诱发加重。因此防寒护阳,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也要注意颜面、四肢的保健,防止冻伤。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nbwangzhong.com/jbjc/4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