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气不顺,全身乱清代皇家医案,巧治心慌

点击??????免费领

今天这篇文章跟大家聊聊清宫医案。通过清宫医案,会发现很多有趣的问题。

现在讲一个关于清代慈禧太后。

慈禧老佛爷养尊处优,身体应该不错。实际上翻开清宫医案就知道,老太太浑身是病,今天这儿不舒服,明白那儿不利索,三天两头找御医。

有一天,慈禧老太太又难受了。感觉连日来心慌、气短,手脚发凉,嗓子还有些疼,发干。

就宣御医进殿。御医是赵文魁。

老先生,生于年,卒于年。祖上九代业医,往上数三辈都是清宫御医。宣统年间,清宫赐顶戴花翎,管过御药房、御药库。御药房解散后,在京城开业行医,门庭若市。后来京城一度流行猩红热。日夜出入病人家中,不幸染病,最终离世。有一个儿子,叫赵绍琴,是后来的北京中医学院温病教研室主任、著名中医学家。

赵文,来到慈禧卧榻之处,给老佛爷诊察。

发现慈禧确实四肢不温。慈禧自述,心慌气短,好不乏累。

一般人看到心慌气短、四肢不温,一下就想到虚证。一定是气血不足、鼓舞乏力引起的。御医就是御医,明察秋毫,和一般人的思路不一样。

赵文魁发现慈禧左侧脉寸关两部沉弦,右侧关脉沉滑。和一般的虚证脉象不一样。弦脉,主肝郁。沉滑,主脾胃不和,有痰湿。

接着,发现慈禧的咽喉和舌头都发红。老佛爷最近口干心烦。

接着,赵文魁提起笔来,书方一首。但见——

炒杭芍三钱,竹茹二钱,西洋参三钱(研冲),麦冬三钱,石斛三钱,远志肉一钱五分,化橘红二钱,法半夏二钱,朱茯神四钱,鲜青果七枚(打)。

医案记载,慈禧太后喝了药汤,一剂而愈,第二天就感觉舒爽了。

慈禧主要问题在于肝郁。左脉弦是肝郁的典型指征。

慈禧那时候,既要想方设法保住大清的江山,还要对付内忧外患的种种麻烦,一个女人,怎么能不犯忧愁,时间长了,肯定肝郁。

肝郁容易生热。生了热,就心烦、嗓子疼痛发干。

肝郁就会气滞。气滞,就会阳气不达。所以四肢不温,胸闷心慌。

肝属木,脾胃属土。肝郁气滞,木来克土,所以脾土运化失常,痰湿内滞,右脉象就沉滑。

老佛爷一身的不舒服,都源于肝郁。肝气不顺,全身乱套。

就得平肝理气,养阴清热、安神定志。要是用了补益之法,让慈禧病情严重起来,可就惨了。

御医当时开的方子里头,芍药可以柔肝抑阳,竹茹可以清肝胆之热。麦冬、石斛、可以养阴清热,以助平抑肝经郁热。橘红和法半夏,可以理气和胃降逆,畅快中州。竹茹也入脾胃经,可以辅助和胃。远志可以茯神,安神定志,兼化痰浊。青果可以养阴清热,麦冬和石斛可以养阴润喉。

利用这样的方式,慈禧太后肝郁得解,肝热得清,脾胃顺畅,一身气机恢复如常,诸证自然好转了。

讲这段历史故事。想告诉大家,肝郁对这一身机能的影响。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诊断学》、《中医藏象学》(文章仅供参考、学习,不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点开

转载请注明:http://www.nbwangzhong.com/jbby/80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