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细胞的种类与功能
炎细胞浸润,指的是炎细胞在炎症灶聚集的现象。
在炎症早期,即48小时以内,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炎症中晚期则以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浸润为主。急性炎症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慢性炎症以淋巴细胞巨噬细胞为主。具有吞噬能力的白细胞游出后,能将病原体和组织崩解碎片吞噬并进行消化,此称为白细胞的吞噬作用。
炎细胞种类
血管渗出: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等。组织增生:巨噬细胞,浆细胞,上皮样细胞等。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英语:Macrophages,缩写为m?)是一种位于组织内的白血球,源自单核细胞,而单核细胞又来源于骨髓中的前体细胞。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皆为吞噬细胞,在脊椎动物体内参与非特异性防卫(先天性免疫)和特异性防卫(细胞免疫)。它们的主要功能是以固定细胞或游离细胞的形式对细胞残片及病原体进行噬菌作用(即吞噬以及消化),并激活淋巴球或其他免疫细胞,令其对病原体作出反应。巨噬细胞属免疫细胞,有多种功能,是研究细胞吞噬、细胞免疫和分子免疫学的重要对象。巨噬细胞容易获得,便于培养,并可进行纯化。巨噬细胞属不繁殖细胞群,在条件适宜下可生活2-3周,多用做原代培养,难以长期生存。
巨噬细胞(macrophagecell)也称组织细胞(histocyte),是由血液中的单核细胞穿出血管后分化而成的。单核细胞进入结缔组织后,体积增大,内质网和线粒体增生,溶酶体增多,吞噬功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寿命因所在组织器官而异,一般可存活数月或更长。单核细胞向巨噬细胞分化的过程中还伴随某些表型的改变,包括:
细胞表面受体如补体iC3b和转铁蛋白的受体表达增加;
细胞内酶如α-氨基己糖苷酯酶(α-aminoglycosideesterase)、肌酸激酶、组织谷氨酰胺转移酶(tissuetransglutaminase)和cAM依赖的蛋白激酶表达增强;
分泌过氧化氢和超氧离子的能力降低。同时,此过程还明显受IFN-γ和激素的负调节。
巨噬细胞分布广泛,在疏松结缔组织内数量较多。巨噬细胞形态多样,因其功能状态不同而变化,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并有短小突起,功能活跃者常伸出较长伪足而呈不规则形。胞核较小,呈圆形或椭圆形,着色较深。扫描电镜下,细胞表面有许多微皱褶和突起,呈彩球状。透射电镜下,胞质含有大量初级溶酶体、次级溶酶体、吞噬小泡和吞噬小体,此外还有较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少量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等。巨噬细胞在体外培养时可附着在玻璃和塑料表面,其胞质非特异性脂酶阳性,常以此收集和鉴别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是形似变形虫的细胞,吞食并处理大型异物、细胞排泄出的老旧废物、寿终的红细胞等,还奔赴发生炎症的部位处理异物,是一种守护范围很广的白血球。
巨噬细胞不仅存在于血液中,还分布全身。根据所处的位置不同,名字和形状也各不相同。单核细胞随血液循环至全身,奔向炎症部位。肺巨噬细胞在肺部活动,肝巨噬细胞在肝脏中活动,神经胶质细胞则在脑部活动。
单细胞生物时代的防御系统相当单纯,巨噬细胞吞噬异物,使它成为垃圾排泄到体外。但是,当身体不断地遭受到病毒和异种蛋白质(自身不应有的蛋白质)的威胁时,依靠这种程度的防御系统就无法生存了。于是生物向脊椎动物进化时,形成了新的防御系统。
像病毒那样微小的异物,比起吞噬,黏着攻击的效果更好。因此,放弃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以生产抗体纠缠敌方的功能为主的淋巴球登场了;而将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进一步强化的则是颗粒球。
当单核细胞经血管的内皮细胞层进入一已受损的组织时(这过程被称为白血球外渗作用),它经过一连串转变以成为巨噬细胞。单核细胞会因化学趋向性而被化学物质的刺激吸引至受损处,这些刺激包括受伤细胞、病原体、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所释放的组织胺,以及由已于该处的巨噬细胞释出的细胞因子。在某些地方,如睾丸,巨噬细胞已被证实会透过增殖以移殖于此。与寿命较短的中性粒细胞不同,其寿命可达数个月至数年不等。
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monocytes)是血液中最大的血细胞,也是体积最大的白细胞,是机体防御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单核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并在骨髓中发育,当它们从骨髓进入血液时仍然是尚未成熟的细胞。目前认为它是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前身,具有明显的变形运动,能吞噬、清除受伤、衰老的细胞及其碎片。单核细胞还参与免疫反应,在吞噬抗原后将所携带的抗原决定簇转交给淋巴细胞,诱导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性反应。单核细胞也是对付细胞内致病细菌和寄生虫的主要细胞防卫系统,还具有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与其他血细胞比较,单核细胞内含有更多的非特异性脂酶,并且具有更强的吞噬作用。当机体发生炎症或其他疾病都可引起单核细胞总数百分比发生变化,因此检查单核细胞计数成为辅助诊断的一种重要方法。
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icgranulocyte)在瑞氏(Wright)染色血涂片中,胞质呈无色或极浅的淡红色,有许多弥散分布的细小的(0.2~0.4微米)浅红或浅紫色的特有颗粒。细胞核呈杆状或2~5分叶状,叶与叶间有细丝相连。其颗粒表面有一层膜包裹,可分1~4型,颗粒中含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酸性磷酸酶、吞噬素(phagocytin)、溶菌酶、β葡糖苷酸酶、碱性磷酸酶等。中性粒细胞具趋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
绝大部分的粒细胞属中性粒细胞。每微升血液中约有个中性粒细胞。由于这些细胞的细胞核的形态特殊,又称为多形核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在血管内停留的时间平均只有6-8小时,它们很快穿过血管壁进入组织发挥作用,而且进入组织后不再返回血液中来。在血管中的中性粒细胞,约有一半随血流循环,通常作白细胞计数只反映了这部分中性粒细胞的情况;另一半则附着在小血管壁上。同时,在骨髓中尚贮备了约2.5×10(12)个成熟中性粒细胞,在机体需要时可立即动员大量这部分粒细胞进入循环血流。
中性粒细胞的细胞膜能释放出一种不饱和脂肪酸——花生四烯酸,在酶的作用下,由它再进一步生成一组旁分泌激素物质,如血栓素和前列腺素等,这类物质对调节血管口径和通透性有明显的作用,还能引起炎症反应和疼痛,并影响血液凝固。
中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化发育后,进入血液或组织。在骨髓、血液和结缔组织的分布数量比是28:1:25,成年人血液中中性粒细胞的数量约占白细胞总数的55%一70%。中性粒细胞属多形核白细胞的一种,由于其数量在粒细胞中最多,因此有人将多形核白细胞指中性粒细胞。该细胞内含许多弥散分布的细小的浅红或浅紫色的特有颗粒,颗粒中含有髓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吞噬素、溶菌酶等。髓过氧化物酶是中性粒细胞所特有,即使在有强吞噬作用的巨噬细胞中也极少或完全没有这种酶。在细胞化学上,一般将这种髓过氧化物酶作为中性粒细胞的标志。中性粒细胞具有很强的趋化作用。所谓趋化作用,就是细胞向着某一化学物质刺激的方向移动。对中性粒细胞起趋化作用的物质,称为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中性粗细胞膜上有趋化因子受体,受体与趋化因子结合,激活胞膜上的钙泵,细胞向前方伸出片足,使细胞移向产生趋化因子的部位。
中性粒细胞的片足与产生趋化因子的异物接触后,接触处周围的胞质形成隆起即伪足,接触部位的细胞膜下凹,将异物包围,形成含有异物的吞噬体或吞噬泡。中性粒细胞膜表面有IgGFc受体和补体C3受体,可加速吞噬作用。被吞噬的异物裹有抗体和补体时,与中性粒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而加强了细胞对它的吞噬作用,称为调理作用。
细胞随着吞噬作用的开始,导致细胞膜紊乱而引起呼吸爆发,细胞耗氧量增加,产生大量的过氧化物及超氧化物等细胞毒性效应分子,对寄生虫具有杀伤活性。在IFN-γ和TNF刺激下,则可产生更多的过氧代谢阴离子,杀死胞外寄生虫。中性粒细胞在杀死吞噬的细菌等异物后,本身也死亡,死亡的中性粒细胞称为脓细胞。
中性粒细胞受细菌产物、抗原抗体复合物等作用时,细胞的颗粒内容物向细胞外释放。释出的酸性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可以分解血管基膜、肾小球基膜、结缔组织的胶原蛋白与弹性蛋白以及血浆中的补体C5、C15和激肽原等。其分解产物有的又是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能吸引更多的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释放的物质中,还有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中性粒细胞不动因子(NIF)、激肽酶原、血纤维蛋白溶酶原、凝血因子、白三烯等。
除了在抗感染中起重要的防御作用外,中性粒细胞可引起感染部位的炎症反应并参与寄生虫感染引发的变态反应,从而引起免疫病理损害。抗体直接作用于组织或细胞上的抗原,中性粒细胞通过其Fc受体与靶细胞表面的IgGFc段结合,发挥ADCC作用,从而导致细胞毒型变态反应损害;当抗原抗体比例适合而形成19S大小的免疫复合物,不易被吞噬,沉积于毛细血管壁,激活补体,吸引中性粒细胞至局部。中性粒细胞通过Fc受体和C3b受体与免疫复合物结合并吞噬之。吞噬过程中脱颗粒,释放出一系列溶酶体酶类,造成血管和周围组织的损伤;在IgE介导的速发型变态反应的部位,也有中性粒细胞的聚集,说明中性粒细胞也参与了速发型变态反应导致的病理损害。
左单核,右中性
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白细胞根据形态差异可分为颗粒和无颗粒两大类。颗粒白细胞(粒细胞)中含有特殊染色颗粒,用瑞氏染料染色可分辨出三种颗粒白细胞即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无颗粒白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具有粗大的嗜酸性颗粒,颗粒内含有过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酶。形态细胞直径10-12μm,核分叶,或呈S形或不规则形,着色较浅。胞质内含有嗜酸性颗粒,大小胞,不等,分布不均,染成橘红色,不可将核掩盖。嗜酸性粒细胞可移行至有病原体或发生过敏反应的部位。该细胞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释放的多种溶酶体酶有杀菌作用,阳离子蛋白对寄生虫有很强的杀灭作用。在发生过敏反应的部位,其释放的组胺酶能分解组胺,芳基硫酸酶酯能灭活白三烯,从而抑制过敏反应。临床意义1.增多(1)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药物过敏、过敏性紫癜等。(2)寄生虫感染如血吸虫病、蛔虫病、钩虫病等。(3)某些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等。(4)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嗜酸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等。(5)某些恶性肿瘤某些上皮系肿瘤如肺癌等。(6)某些传染病如猩红热等。(7)其他风湿性疾病、脑腺垂体功能减低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症、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等。2.减少伤寒和副伤寒患者;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等。正常值参考范围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0.4~8。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nbwangzhong.com/jbby/6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