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苡刚出生,杨太太便说她克父,杨父没
15岁的徐燕若嫁给30多岁的杨毓璋后,头胎就生下儿子晋升为大姨太,然而小女儿杨苡刚出生,杨太太便说她“克父伤子”,杨毓璋没当回事,没多久竟真的去世了。
年,杨苡出生在天津的高门大户,父亲杨毓璋是天津中国银行的行长,母亲徐燕若虽不是正房,但父亲在世时也深受杨家人敬重。
原因无他,只因她生下了杨家的长子,也是杨家唯一的孙子。
在纳徐燕若为妾之前,杨毓璋已经娶妻多年,但杨太太一连生了八个孩子都不是儿子,就连女儿也只活了俩,其他都夭折了。
徐燕若被买来的时候才15岁,虽然她能进杨家的门就是为了“传宗接代”,但杨毓璋对她很好,教她读书识字,买来整套《说部丛书》放满书柜。
徐燕若乖巧懂事,也有上进心,从目不识丁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后来能自己看书识礼,为以后教育子女打下了基础。
徐燕若怀孕时,杨毓璋更是对她宠爱有加,甚至许下诺言:“要是这胎是个儿子,就把你扶正,跟太太平起平坐”。
徐燕若很争气,头胎就生了儿子立了大功,虽然没能扶正,但家里人都毕恭毕敬地喊她一声“大姨太”。
儿子刚生下来就被杨太太抱走了,这是规矩,徐燕若也无可奈何,但杨毓璋要求杨太太每天必须抱儿子过来跟徐燕若一起吃饭,他还悄悄带徐燕若去照相馆,给母子二人拍了合照。
接下来的几年,徐燕若接连生下两个女儿,小女儿杨苡刚出生,杨太太就说:“这个小女儿命硬,会克夫伤子”,杨毓璋笑了笑并不在意,几个月后,杨太太的话竟一语成谶。
杨苡几个月大的时候,杨毓璋得了伤寒,本来都好了,偏偏赶上唯一的儿子得了猩红热,半夜里哭闹不止,他披了单衣起来哄,又着了凉。
这次病得有点严重,原本还有的治,可家里人多主意杂,有说请中医名家,有说请西医大拿,各说各的道理,各有各的治法,最后,活活被耗死了。
杨毓璋去世后,大家都觉得徐燕若没了倚仗,是个“软柿子”,加上小女儿杨苡早就被扣上了“克父”帽子,下人开始对她们不上心了。
杨太太给杨苡请来的奶妈,因奶水不足,她就“以水代奶”做做样子;请来的保姆脾气也不好,背地里没少掐她拧她。
杨苡十一岁那年也得了伤寒,家里给她请了专门的护士照顾,唯一的要求就是不能出屋,在杨家人的潜意识里,这种病不好治会死人,要是传染给了“独苗”少爷,那可了不得。
幸运的是,在护士的照顾下,杨苡病情好转,有了胃口,可两次下人送来的混沌,竟比原来更重了,眼瞅着人都快不行了。
家里人去庙里求了签,还是个下下签,回来就毫不避讳地当着徐燕若的面说:“实在治不好就别治了,本来就是个克父伤子的命,平白多了花了那么些钱”。
徐燕若早就对这种说辞略有耳闻,她觉得无伤大雅没有计较,可这次她却执拗了起来:“我偏不信治不好,人是我生的,我就偏要让她活”。
徐燕若把杨苡抱到自己的大房间去,医院的特别看护照顾,每天亲自做各种好吃的,病糊涂的女儿搂着母亲的脖子说:“生病真好”。
在人前坚强的徐燕若听到这话,顿时落下泪来,故作生气地说:“别乱说,再乱说小心姨娘打你手板心”。
在母亲的细心看护下,杨苡日渐好转,前前后后花了差不多大洋,全部是徐燕若自己掏腰包,没有动用家里一分钱。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然而杨家重男轻女根深蒂固,杨太太让杨宪益出国留学,却把两个女儿关在深闺宅院,不让她们进新式学堂,最终两人婚姻不幸,英年早逝。
好在徐燕若对女儿的教育极为重视,送她们去了天津最有名的教会学校读书,虽然子女的婚姻都不如自己的意,但他们的见识和修养都有大家风范,文化学识更是无人能及。
除了教会了孩子们要读书识礼,徐燕若还把自己的长寿基因遗传给了三个孩子,她去世时已经95岁了,大儿子杨宪益13年前去世,享年94岁,大女儿杨敏如五年前去世,享年岁。
年1月28日,岁的小女儿杨苡也离开,去世前,她刚刚出版了书籍《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这是杨苡目前唯一的口述自传。
书中讲述了她们杨家的一切过往,从祖父辈说起,她的父亲如何经营事业,她的母亲如何教育子女,哥哥姐姐和自己如何在母亲的影响下,成为了著名的文学家。
家有贤妻,福泽三代,家有良母,儿女幸福。一百年的人生,虽然匆匆,但仍有很多事可说,有太多人可念,有许多过往难忘。
¥5一个世纪的传奇故事跟爱恨情仇淘宝旗舰店¥64.8购买转载请注明:http://www.nbwangzhong.com/lcbx/8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