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学接触性皮炎药毒
1.接触性皮炎的皮损严重程度与下列哪项无关
A.接触物质种类
B.接触时间
C.接触面积大小
D.机体对刺激物的反应程度
E.以上都不正确
2.接触性皮炎的治疗原则是
A.清热祛湿
B.清热祛湿止痒
C.养血润燥
D.清热祛湿解毒
E.清热凉血解毒
3.接触性皮炎反复发作,皮损肥厚干燥有鳞屑,瘙痒剧烈;舌淡红,苔薄,脉弦细。证属
A.风热蕴肤证
B.湿热毒蕴证
C.血虚风燥证
D.气阴两虚证
E.湿毒蕴肤证
4.下列不属于药毒的临床表现的是
A.皮损形态多样
B.皮损主要表现为肥厚粗糙
C.全身性分布
D.可泛发或仅限于局部
E.皮损颜色鲜艳
5.严重药疹后期大片脱屑;伴低热,神疲乏力,气短,口干欲饮;舌红,少苔,脉细数。治疗宜用
A.增液汤合益胃汤
B.清营汤
C.麦门冬汤
D.月华丸
E.六味地黄丸
答案解析1.E
皮损的形态、范围、严重程度取决于接触物质种类、性质、浓度、接触时间的久暂、接触部位和面积大小及机体对刺激物的反应程度。
2.B
接触性皮炎以清热祛湿止痒为主要治法。首先应避免接触过敏物质,否则治疗无效。
3.C
血虚风燥证的证候有病程长,病情反复发作,皮损肥厚干燥有鳞屑,或呈苔藓样变,瘙痒剧烈,有抓痕及结痂;舌淡红,苔薄,脉弦细等特点。
4.B
药毒的皮损特点是形态多样,颜色鲜艳,分布为全身性、对称性,可泛发或仅限于局部。
5.A
药毒之气阴两虚证的证候有严重药疹后期大片脱屑;伴低热,神疲乏力,气短,口干欲饮;舌红,少苔,脉细数。代表方药为增液汤合益胃汤加减。
细目十二接触性皮炎
要点一接触性皮炎的诊断要点
1.发病前有明显的接触史,均有一定的潜伏期。
2.一般急性发病,常见于暴露部位,如面、颈、四肢。
3.皮损的形态、范围、严重程度取决于接触物质种类、性质、浓度、接触时间的久暂、接触部位和面积大小及机体对刺激物的反应程度。皮损边界清楚,多局限于接触部位,形态与接触物大抵一致。皮疹一般为红斑、肿胀、丘疹、水疱或大疱、糜烂、渗出等,一个时期内以某一种皮损为主。
4.病因去除和恰当处理后可在1~2周内痊愈。但反复接触或处理不当,可转变为亚急性或慢性,皮损表现为肥厚粗糙,呈苔藓样变。
5.皮肤斑贴试验:将可疑致敏物用适当溶剂配成一定比例的浓度作斑贴试验,若示阳性则提示患者对被试物过敏。
要点二接触性皮炎与急性湿疮、颜面丹毒的鉴别
1.急性湿疮
病因常不明确,无明显接触史,皮损为多形性,对称性分布,部位不定,边界不清楚,有趋向于慢性或再发的倾向。
2.颜面丹毒
无异物接触史;全身症状严重,常有寒战,高热,头痛,恶心等症状;皮疹以水肿性红斑为主,形如云片,色若涂丹;自感灼热,疼痛而无瘙痒。
要点三接触性皮炎的治疗
本病以清热祛湿止痒为主要治法。首先应避免接触过敏物质,否则治疗无效。急性者以清热祛湿为主;慢性者以养血润燥为主。
(一)内治
1.风热蕴肤证
证候:起病较急,好发于头面部,皮损色红,肿胀轻,其上为红斑或丘疹,自觉瘙痒,灼热;心烦,口干,小便微黄;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止痒。
方药:消风散加紫荆皮(花)、僵蚕。
2.湿热毒蕴证
证候:起病急骤,皮损面积较广泛,其色鲜红肿胀,上有水疱或大疱,水疱破后则糜烂渗液,自觉灼热瘙痒;伴发热,口渴,大便干,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祛湿,凉血解毒。
方药:龙胆泻肝汤合化斑解毒汤加减。
3.血虚风燥证
证候:病程长,病情反复发作,皮损肥厚干燥有鳞屑,或呈苔藓样变,瘙痒剧烈,有抓痕及结痂;舌淡红,苔薄,脉弦细。
治法:养血润燥,祛风止痒。
方药:当归饮子合消风散加减。
(二)外治
用药宜简单、温和、无刺激性。找出致病原因,去除刺激物质,避免再接触。
细目十三药毒
要点一药毒的病因病机
总由禀赋不耐,邪毒侵犯所致。风热之邪侵袭腠理,入里化热,热入营血,血热妄行,溢于肌肤;或禀血热之体,受药毒侵扰,火毒炽盛,燔灼营血,外发皮肤,内攻脏腑;或禀湿热之体,受药毒侵扰,体内湿热蕴蒸,郁于肌肤;病久药毒灼伤津液,气阴两伤,肌肤失养。久病阴液耗竭,阳无所附,浮越于外,病重而危殆。
要点二药毒的诊断
1.临床表现
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基本具有以下特征:
(1)发病前有用药史。
(2)有一定的潜伏期,第一次发病多在用药后5~20天内,重复用药常在24小时内发生,短者甚至在用药后瞬间或数分钟内发生。
(3)突然发病,自觉灼热瘙痒,重者伴有发热、倦怠、纳差、大便干燥、小便黄赤等全身症状。
(4)皮损形态多样,颜色鲜艳,分布为全身性、对称性,可泛发或仅限于局部。
2.常见类型
药疹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不同患者用同一种药物可引起不同的皮疹和症状,常见的临床类型有以下几种:
(1)固定红斑型
典型皮损为圆形或椭圆形水肿性紫红斑,边界清楚,重者红斑中央形成水疱或大疱。如再服此药,可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后先感原发疹部位瘙痒,随之局部发生同样皮损,但损害可扩大。
(2)荨麻疹样型
症状为大小不等的风团,颜色较一般荨麻疹红,持续时间较长。
(3)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型
皮损为密集、红色、帽针头至米粒大的斑疹或斑丘疹,常对称分布,可泛发全身,以躯干为多,类似麻疹。猩红热样发疹型开始为小片红斑,从面、颈、上肢、躯干向下发展,快者24小时,慢者3~4天可遍及全身,为水肿性鲜红色斑疹,弥漫对称分布,互相融合,很似猩红热。若不及时停药,可发展为重症药疹。
(4)湿疹皮炎样型
大都先由外用药物引起局部接触过敏,发生湿疹样皮炎后,再服用或注射同样的或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即可发生泛发的湿疹样皮损。
(5)多形红斑型
临床表现与多形红斑相似,皮损为豌豆至蚕豆大圆形或椭圆形水肿性红斑、丘疹,红斑中心呈紫红色或有水疱,有虹膜样或靶样损害,境界清楚。
(6)紫癜型
轻者双小腿出现针头至豆大或更大的紫红色瘀点或瘀斑,散在或密集分布,皮疹平或稍隆起。重者可累及四肢、躯干,有时可有风团,甚至中央有小血疱。
(7)大疱性表皮松解型
是最严重的一型药疹。发病急。初起皮损发生于面、颈、胸部,为紫红或暗红色略带铁灰色斑,很快扩大、增多、融合,红斑上出现大小不等的松弛性水疱及表皮松解,水疱极易破,形成大片糜烂面,或外观无水疱,该处表皮极松,一推即形成糜烂面,似浅II°烫伤。严重者可因感染、重要脏器病变、水电解质失衡等造成死亡。
(8)剥脱性皮炎型
属重症药疹,可开始即有全身皮肤潮红肿胀,或从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发疹型发展而来。面部及手足皮损尤为重。2周左右全身皮肤大量脱屑,呈落叶状或鳞片状,手足呈手套袜套样剥脱。严重者全身衰竭或继发感染而死亡。
要点三药毒的治疗
停用一切可疑致敏药物,临床以辨证论治为主。重症宜中西医结合治疗。
1.辨证论治
(1)湿毒蕴肤证
证候:皮疹为红斑、丘疹、风团、水疱,甚则糜烂渗液,表皮剥脱;伴灼热剧痒,口干,大便燥结,小便黄赤,或有发热;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数。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止痒。
方药:萆薢渗湿汤加减。
(2)热毒入营证
证候:皮疹鲜红或紫红,甚则为紫斑、血疱,灼热痒痛;伴高热,神志不清,口唇焦燥,口渴不欲饮,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绛,苔少或镜面舌,脉洪数。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护阴。
方药:清营汤加减。
(3)气阴两虚证
证候:严重药疹后期大片脱屑;伴低热,神疲乏力,气短,口干欲饮;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清热。
方药:增液汤合益胃汤加减。
2.外治疗法
根据皮损表现可选用中药溻渍、中药熏洗、中药涂擦等剂型和药物。
3.西医治疗
(1)一般药疹,使用抗组胺药物、维生素C和钙剂。
(2)重症药疹,宜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除运用上述内治、外治方法外,宜早期足量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如氢化可的松~mg或地塞米松10~15mg,维生素C2~3g,加入5%~10%葡萄糖溶液~mL中,静脉滴注。至病情缓解后,改为强的松或地塞米松口服。必要时配合抗生素以防止继发感染。
要点四药毒的预防与调护
1.预防本病发生的关键是合理用药。用药前必须询问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应用青霉素及抗毒血清制剂,用药前要作过敏试验。
2.用药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遇到全身出疹、瘙痒,要考虑药疹的可能,及时诊断,及时处理。
3.多饮开水,忌食辛辣发物。
4.皮损忌用热水烫洗或搔抓。
5.重症药疹应按危重患者进行护理。
编辑:神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nbwangzhong.com/lcbx/5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