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传染病知识科学预防呵护成长

尊敬的全体老师、家长朋友们:

虽然现在国内已经连续多天没有新增本土病例,到年2月22日全国中高风险地区均已清零,疫情防控整体形势趋好,但是疫情尚未结束,防控仍需继续进行。低风险并不等于零风险,常态化疫情防控仍需大家的坚持,时刻绷紧新冠肺炎和鼠疫疫情防控这根弦;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由于天气多变,时暖时寒,人体内环境很难一下子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病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趁机而入、特别容易引起流感、流腮等呼吸道传染病。

疫情防控

01

疫情防控注意事项

1.近14天内有低风险地区旅行史的家长朋友,请做好自身健康监测,如出现发热、干咳等症状,及时佩戴医用口罩前往就近的发热门诊就医,并主动向医生告知旅行史、接触史等情况,如有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者除隔离外还需按要求进行核酸检测。

2.保持安全社交距离,规范佩戴口罩。在进出公共场所时要积极配合管控,主动提供身份信息及行程码、健康码等。

3.冬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新冠疫情风险增加,请继续保持高度的防控意识,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不聚集、与他人保持1米以上社交距离,注意饮食卫生。

新冠肺炎知识回顾

冠状病毒潜伏期一般3—5天,7天左右可能出现在症状、潜伏期最长约为14天;主要表现为高热、危重症患者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部分患者1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干咳,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症状。有明确接触史和去过疫情高发地区的人员会出现轻度食欲减退、乏力、精神差、恶心呕吐、腹泻、头痛、心慌、部分人员有轻度四肢或腰背部肌肉酸痛;本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直接或间接的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儿童老年人居多。

新冠肺炎预防措施

不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或密闭空间,外出时尽量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保持1米以上安全社交距离;居室每日定时通风。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如果来不及用纸巾,可以用弯曲的手肘掩护,然后认真清洗手臂。保持生活规律,睡眠充足,均衡营养,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增强抵抗力。选购生鲜产品时可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反套住手挑选冷冻冰鲜食品,避免用手直接接触,购物后及时用肥皂或洗手液清洗双手。

鼠疫防控

02

鼠疫的传播途径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在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被列为甲类传染病,具有起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传染性强、传播迅速等特点,是国际性检疫传染病之一;鼠蚤叮咬和呼吸道飞沫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其次是经剥食患病啮齿动物、直接接触患者的脓血或痰,经皮肤伤口而感染。

鼠疫的预防措施

严格控制传染源、立即按紧急电话和网络报告疫情,同时将患者严密隔离,禁止探视及患者互相往来。患者排泄物应彻底消毒,患者死亡应火葬或深埋。对于肺鼠疫患者要进行严格的隔离以防空气传播。消灭动物传染源对自然疫源地鼠间鼠疫进行疫情监测,控制鼠间鼠疫,广泛开展灭鼠爱国卫生运动。患者的身上及衣物都要喷撒安全有效的杀虫剂杀灭跳蚤,灭蚤必须彻底,对猫、狗,家畜等也要喷药。在流行时应避免接触跳蚤,腺鼠疫患者的接触者应用适当的杀虫剂进行灭蚤。

春季传染病预防

03

流行性感冒及预防措施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也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潜伏期:一般1—7天、主要表现:发热、头痛、肌痛和全身不适起病,体温可达39—40°C,可有畏寒、寒战,多半有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咳嗽、喉咙痛,可有鼻塞、流鼻涕、胸后骨不适等。部分幼儿会出现颜面潮红,眼结膜充血。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易感人群:儿童和老年人。

1.勤洗手、多喝水,保持个人良好卫生习惯。尤其是在咳嗽或打喷嚏后、就餐前或接触污染环境后要洗手。

2.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生活、工作环境及幼儿生活学习环境的卫生清洁和空气流通。

3.加强营养、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水果、多饮水,保障睡眠,坚持体育锻炼,增强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

4.应坚持佩戴口罩,做到人与人之间保持一米线距离。如若出现咳嗽、打喷嚏时要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然后洗手,尽量避免接触眼睛、鼻或口。

5.注意防寒保暖,规律作息。秋季白天和夜晚温差大,大家要根据气候变化适时增减衣物,避免着凉。

6.在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尽量减少区空气流通不畅、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尤其是儿童、老年人。

7.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传染病有关症状,医院就诊,以及时获得有效治疗,医院就诊是,幼儿和陪同人员应佩戴口罩。

麻疹及麻疹的预防措施

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凡是没有接种过麻疹疫苗,接触后90%以上均会发病,1-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病人的眼结膜、鼻、口、咽等处的分泌物以及尿和血液中都存在着麻疹病毒。麻疹的潜伏期为10-11天,开始时症状像感冒,但同时出现眼红、眼皮发肿、流泪、怕光、打喷嚏、咳嗽等更严重的症状。第4天起从耳朵后面开始出现玫瑰色的斑丘疹,2-3天内皮疹遍及全身,随后疹退,脱屑。其他症状也逐渐消退。人群普遍易感,多见于婴幼儿,但近年来由于麻疹疫苗的广泛接种,发病年龄有后移趋势。避免接触和接种疫苗是预防麻疹的关键。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腮腺炎,亦称“痄腮”,是一种通过飞沫传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节容易发生,多发生于儿童。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主要通过飞沫传染,少数通过用具间接传染,传染性强。本病大多数起病较急,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等全身不适症状。患者一侧或双侧耳下腮腺肿大、疼痛,咀嚼时更痛。并发症有脑膜炎、心肌炎、卵巢炎或睾丸炎等。整个病程约7-12天。5到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发病多见、一次感染后可获终生免疫。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可预防的疾病,接种疫苗是预防流行性腮腺炎最为简单有效的方法。儿童应当在一岁半时接种一针,6岁时接种一针、15岁以下的儿童都可以接种。

猩红热及猩红热预防措施

猩红热是一种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学龄儿童发病居多、其临床特点为突然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后期明显的脱屑等。潜伏期通常2-4天,潜伏期可无任何临床表现,也可能有轻微乏力、精神萎靡、全身不适、咽喉不适等。典型临床表现包括:急性咽峡炎(或扁桃体炎),猩红热皮疹。临床表现过程分三个期:即前驱期、出疹期、恢复期;经3-5d出疹期后,咽部感染逐渐控制,全身中毒症状逐渐好转,皮疹变暗,体温渐正常,最后发生脱皮或脱屑,脱皮或脱屑过程持续2-4周。

患儿在家隔离治疗、隔离期限自发病之日起不少于7天。如有化脓性并发症者,应隔至炎症痊愈。患儿居室要经常开窗通风换气,每天不少于3次,每次15分钟。患儿痊愈后,要彻底消毒玩具、家具及所有接触过得生活用品。

东胜区铜川第一幼儿园保健室宣

排版/王璐瑶

审核/邰秋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bwangzhong.com/jbzd/67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