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初期,南通人是如何战胜疫情的

回望历史,

南通人民曾一次次与疫病较量,

并最终战胜疫情。

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还在继续,

我们众志成城,

希望早日赢得胜利。

解放前传染病肆虐,劳动人民遭殃

南通地方史料关于“瘟疫”“灾疫”的记载举不胜举。据如皋名医胡杰《痧疫论》所述,清道光年间,通州、如皋连续流行“痧疫”(霍乱、食物中毒、急性肠胃炎等),死亡无数。同治、光绪年间,每隔几年就有一次大的传染病流行。

民国时的南通城

民国年间传染病的流行更是有增无减。当时的政府也曾组织一些防治工作,但大多无能为力,收获甚微。以致传染病蔓延,劳动人民遭殃。民国年间最为突出的是:年9月,原如皋县第四(双甸)、第五(岔河)、第六(马塘)、第八(掘港)四个区(现均属如东县)以及南通县的石港、姜灶等地,发生了一次病情危急,传染迅速,死亡率高的疫病,因为染病而死的人又快又多,民间说是“惹人瘟”,西医说是“恶性疟疾”,中医认为是“湿温时疫”。染上这种病的人症状是大热大寒,头剧痛,口大渴,有汗或无汗均不解热,欲饭不欲食,烦躁不安。进而神昏谵语,抽搐痉厥。至此,回春者极少。此病一人得之,传染一家;一家得之,大都可能传染附近各家,幸免者仅是少数。而农村染此病者比集镇多,蔓延不数日,危害几十个乡。其中,马塘区虹元乡有一个村庄叫“百担圩子”,共有91户,人,染病人数竟达人,死亡人。死亡之惨烈,不忍目睹。

《政情月刊》年10月刊(现藏于南通市档案馆)

据当时的南通《政情月刊》刊载:此次疫情,“患者近十万,死者逾八千”。这次疫情为何出现这么严重的后果,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农村居住条件恶劣,房屋面积少,家庭人口多,家庭成员间容易传染;二是底层民众不注重个人卫生,加速了传染病的传播速度;三是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薄弱,医疗条件差,导致传染病迅速蔓延。

《通如防疫之经过与所得之教训》一文,发表于《政情月刊》年10月刊

民国年间除“恶性疟疾”外,“天花”“麻风”“白喉”“猩红热”“流脑”“肺痨”“疥疮”“伤寒”“痢疾”“脊髓灰质炎”等传染病更是时时可闻,处处可见。

解放后,党和政府重视传染病防治

当年的南通市人民委员会机关大院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十分重视。上世纪50年代初,南通建立疫情报告制度。年,南通卫生系统发动医务人员对城乡居民普遍种牛痘,当年基本制止了天花流行。年起,在全市人民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推动下,卫生防疫部门指导各级医疗机构的卫生防疫人员,有计划、有突击地结合各种中心工作,重点加强计划免疫和基础免疫的实施,有效地控制了传染病的蔓延。

上世纪50年代的十字街

上世纪50年代的北河梢

年南通共发生传染病例,其中:麻疹例、痢疾例、疟疾例。50年代中期性病绝迹。年,南通贯彻执行卫生部颁发的《传染病管理办法》。年5月,贯彻执行《江苏省传染病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疫情报告制度逐步完善,饮食饮水卫生管理得到加强。全年处理病家次,房屋消毒间,计2.96万立方米。年天花绝迹。

接种疫苗

年,南通市区对名清洁工人、名饮食行业的职工、名工厂、学校的炊事人员,分批进行卫生知识培训。对公私水井及缸水进行漂白粉溶液消毒,累计消毒总数.5万次,消毒用水量.5万担,使用漂白粉公斤,经抽样检查测定,有40%以上的饮用水达到要求。

防疫消毒

年,白喉、猩红热、伤寒、脊髓灰质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6种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占人口总数的千分之七以下。与年相比,伤寒下降44%,痢疾下降26%,百日咳下降23.6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下降57.7%,麻疹发病数只占年的0.64%,脊髓灰质炎、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也大幅减少。年,重点开展肠道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市区共培训防治专业队伍人。肠道传染病及其他各类传染病得到有效遏制。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责任编辑:王莉

主办:南通市档案馆

协办:三角洲杂志社

文章好看就点这里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nbwangzhong.com/jbzd/608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