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检测

白细胞(whitebloodcell,WBC)的分类

白细胞不是一个均一的细胞群,根据其形态、功能和来源部位可以分为三大类: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其中粒细胞又可根据胞质中颗粒的染色性质不同,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和嗜碱粒细胞三种。

在外周血中可分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eutrophiliestabgranu-loeye,Nst)和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utrophiliesegmentedganuloeyte,Nsg)两类。细胞体呈圆形,直径为10-13μm。胞质丰富,染粉红色,含较多细小均匀的淡粉红色中性颗粒。胞核为深紫红色,染色质紧密呈块状,核形弯曲呈杆状者称杆状核,有时核弯曲盘绕而呈C形、S形V形或不规则形,而核呈分叶状称分叶核,通常为2-5叶,叶与叶之间经细丝相连,一般以2-3叶居多。病理情况下分叶可达10叶。

成熟的中性粒细胞多贮存于骨髓,是血液中的8-10倍,可随时释放入血。中性粒细胞至血液后,一部分附于小血管壁,称为边缘池;另一部分在血液循环中,称为循环池。我们检测的是循环池中的细胞的数量变化,边缘池和循环池的细胞是保持平衡的。中毒、感染等病理因素可以打破这种平衡。如果病人的感染较严重,循环池的细胞计数可能不升反降,原因是白细胞附着在血管内壁。

1、中性粒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增多常伴随白细胞总数的增多。

生理性增多:在生理情况下,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一天内存在着变化,下午较早晨为高。妊娠后期及分娩时、剧烈运动或劳动后、饱餐或淋浴后、高温或严寒等。

病理性增多:

(1)急性感染:特别是化脓性球菌感染为最常见的原因,但应注意在某些极重度感染时,白细胞总数不升反而减低。

(2)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

(3)急性大出血

(4)急性中毒

(5)白血病

2、中性粒细胞减少:白细胞总数低于4x10^9/L称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x10^9/L,称为粒细胞减少症,低于0.5x10^9/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原因如下:

(1)感染

(2)血液系统疾病

(3)物理(X线、γ射线、放射性核素)、化学因素(苯、铅、汞等,以及化学药物)损伤

(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

(5)自身免疫性疾病

3、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会出现核左移或核右移现象。

1)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中幼粒或早幼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称为核左移。常见于感染和白血病和类白血病反应。

2)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药物在炎症的恢复期,可出现一过性核右移。如在疾病进展期突然出现核右移的变化则表示预后不良。

4、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

1)中性粒细胞的中毒性改变:在严重传染性疾病(如猩红热)、各种化脓性感染败血症、恶性肿瘤、中毒及大面积烧伤等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可发生中毒性和退行性变化。

2)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细胞胞体较大,直径达16-25μm,核分叶过多,常超过5叶以上,甚至在10叶以上,核染色质疏松。多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或应用抗代谢药物治疗后。

3)棒状小体:为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红色细杆状物质,一个或数个,长约1~6μm。棒状小体一旦出现在细胞中,就拟诊为急性白血病。棒状小体在鉴别急性白血病类型时有重要价值。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无此种小体,而在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和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时,则可见到。

4)其他:系与遗传有关的异常形态变化:Pelger-Huet畸形、Chediak-Higashi畸和AlderRilly畸形。

细胞呈圆形,直径为13~15μm。胞质内充满粗大、整齐、均匀、紧密排列的砖红色或鲜红色嗜酸性颗粒,折光性强。胞核多为两叶,呈眼镜状,深紫色。嗜酸性粒细胞容易破碎,颗粒可分散于细胞周围。参考值为0.5%~5%,绝对值为(0.05~0.5)x10^9/L。

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1)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食物过敏、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达10%以上。

(2)寄生虫病:血吸虫病.蛔虫病.钩虫病等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达10%或更多。某些寄生虫感染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导致白细胞总数高达数万,90%以上为嗜酸性粒细胞,为嗜酸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

(3)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等可见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轻、中度增高。

(4)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可有不同程度增高,有的可伴幼稚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5)某些恶性肿瘤:某些上皮系肿瘤如肺癌等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6)某些传染病:急性传染病时,嗜酸性粒细胞大多减少,但猩红热时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7)其他:风湿性疾病脑腺垂体功能减低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症、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等也常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eosinopenia):常见于伤寒、副伤寒初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或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其临床意义甚小。

细胞呈圆形,直径为10~12μm。胞质紫红色内有少量粗大但大小不均、排列不规则的黑蓝色嗜碱性颗粒,常覆盖于核面上。胞核一般为2~3叶,因被颗粒遮盖,核着色较浅,而使分叶有模糊不清感。参考值为0~1%,绝对值为(0~0.1)x10∧9/L。

1、嗜碱性粒细胞增多(basophilia)

(1)过敏性疾病:过敏性结肠炎、药物、食物、吸入物超敏反应红斑及类风湿关节炎等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2)血液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粒细胞白血病以及骨髓纤维化等均可见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3)恶性肿瘤:特别是转移癌时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其机制不清楚。

(4)其他:如糖尿病,传染病如水痘、流感、天花、结核等,均可见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2、嗜碱性粒细胞减少(basopenia):无临床意义。

可分为大淋巴细胞与小淋巴细胞,前者直径在10-15μm,占10%;后者直径为6~10μm,占90%。胞体呈圆形或椭圆形。大淋巴细胞的胞质丰富,呈蔚蓝色,内含少量紫红色嗜天青颗粒;小淋巴细胞胞质很少,甚至完全不见,呈深蓝色。胞核均呈圆形或椭圆形,偶见凹陷,深紫色,染色质聚集成块状。参考值为20%~40%,绝对值为(0.8~4)x10∧9/L。

1、淋巴细胞增多

生理性增多:儿童期淋巴细胞较高,婴儿出生时淋巴细胞约占35%,粒细胞占65%。4~6天后淋巴细胞可达50%,与粒细胞比例大致相等。4~6岁时,淋巴细胞比例逐渐减低,粒细胞比例增加,逐渐达正常成人水平。

病理性增多:

(1)感染性疾病:主要为病毒感染,也可见于百日咳杆菌、结核分枝杆菌、布鲁菌、梅毒螺旋体、弓形虫等的感染。

(2)肿瘤性疾病:急性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3)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4)移植排斥反应:见于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或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

2、淋巴细胞减少

主要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的治疗以及放射线损伤、免疫缺陷性疾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等。

3、异形淋巴细胞

外周血中有时可见到形态变异的不典型淋巴细胞,称为异形淋巴细胞。Downey根据细胞形态学特点将其分为3型:

(1)I型(泡沫型):胞体较淋巴细胞稍大,呈圆形或椭圆形,部分为不规则形。核偏位,呈圆形、肾形或不规则形,核染质呈粗网状或小块状、无核仁。胞质丰富,呈深蓝色,含有大小不等的空泡,使胞质呈泡沫状,无颗粒或有少数颗粒。通常以此型最为多见。

(2)I型(不规则型):胞体较I型大,细胞外形常不规则,似单核细胞,故也称为单核细胞型。胞质丰富,呈淡蓝色或淡蓝灰色,可有少量嗜天青颗粒,一般无空泡。核形与I型相似,但核染质较I型细致,亦呈网状,核仁不明显。

(3)m型(幼稚型):胞体大,直径为15-18μm。呈圆形或椭圆形。胞质量多,蓝色或深蓝色,一般无颗粒,有时有少许小空泡。核圆形或椭圆形,核染质呈纤细网状,可见1~2个核仁。除上述3型外,有时也可见到少数呈浆细胞样或组织细胞样的异形淋巴细胞。

异形淋巴细胞在正常人外周血中偶可见到,但不超过2%。异形淋巴增多可见于:①感染性疾病;②药物过敏;③输血、血液透析或体外循环术后;④其他疾病如免疫性疾病、粒细胞缺乏症、放射治疗等。

单核细胞是血液中最大的血细胞,也是体积最大的白细胞,是机体防御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单核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并在骨髓中发育,当它们从骨髓进入血液时仍然是尚未完全成熟的细胞,目前认为它是巨噬细胞的前身。成熟单核细胞姿态万千,可见胞体一般较不规则,胞核形态万千,染色质疏松,胞浆灰蓝色,有颗粒,易与早幼粒细胞,中性中幼粒细胞,淋巴细胞等混淆。其参与免疫反应,是主要的细胞防卫系统,还具有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具有更强的吞噬作用。

1.淋巴细胞增多

生理性增多:多见于婴儿及儿童。

病理性增多:

(1)某些感染,如伤寒、结核、疟疾等;

(2)某些血液病,如单核细胞白血病、淋巴瘤、霍奇金病等;

(3)急性传染病或急性感染恢复期。

2.淋巴细胞减少

无临床意义,因为单核细胞本身在人体内的含量就很少。

参考资料:

转载请注明:http://www.nbwangzhong.com/jbzd/54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