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中的几个问题一

(节选自《任应秋临证心验》)

一、人与病

  “疾病”是人体生理状况的反常变化。因此,与其说医生的主要对象是“疾病”,毋宁说是“病人”。不仅是研究人类疾病不能离开人体而言,就是研究其他生物的疾病亦不可能离开生物本体。现代医学的研究工作主要依靠动物实验,这一方法本来是好的,应该重视与使用。但是,如果把动物实验成果应用于给人治病的时候,把人和动物等同起来,只研究(或看到)人和动物共性的方面,如循环、呼吸系统、低级神经活动之类的活动与代谢的生理、生化的改变,而忽视了人体生命活动的特殊性,忽视了人不仅是生物的人,而且是社会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这就是从根本上忽略人的本质,这样对人类疾病的认识就有很大的片面性。

  中医对人类疾病的认识,很重视具有特殊性的不同人体的质的了解。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病同人异论》里有这样一段话:“天下有同此一病,而治此则效,治彼则不效,且不惟无效,而反有大害者,何也?则以病同而人异也。夫七情六淫之感不殊,而受感之人各殊,或气体有强弱,质性有阴阳,生长有南北,性情有刚柔,筋骨有坚脆,肢体有劳逸,年力有老少,奉养有膏粱藜藿之殊,心境有忧劳和乐之别,更加天时有寒暖之不同,受病有深浅之各异,一概施治,则病情虽中,而于人之气体,迥乎相反,则利害亦相反矣。故医者必细审其人之种种不同,而后轻重缓急,大小先后之法,因之而定。”他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了人的体质各有不同:

“气体有强弱”、“筋骨有坚脆”这是属于体质强弱的有所不同。“质性有阴阳”、“性情有刚柔”这是属于修养差别的有所不同。“生长有南北”这是属于居处地带对人体质影响的有所不同。“年龄有老少”这是说人的体质在不同的年龄时期有很大的差异。“肢体有劳逸”在阶级社会里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体质的差异也是很大的。“奉养有膏粱藜藿之殊,心境有忧劳和乐之别”这是生活环境的差异。

  当然,人的体质的差异,远不止此。如男女性别的差异,职业不同的差异,思想觉悟(心理素质)的差异等等,都影响着体质和疾病的变异。例如年龄方面,儿童、青年、壮年、老年所患的疾病种类往往不同,而且对于同一疾病的表现也可能不同。新生儿几乎不患麻疹和猩红热,但对皮肤病、胃肠道和呼吸道的感染特别敏感;动脉粥样硬化和癌瘤大多数都发生在老年人。年青妇女患甲状腺机能亢进的发病率远远超过男性,性别作为发病条件来说可能是由于解剖学构造关系男女各有其特殊之病。中医传统认为:“小儿与大人异疗者,以有撮口、急慢惊、忤、疳、痫等候。”(《幼幼新书》引《万全方》)孙思邈指出妇人的常见疾病是:“月水去留,前后交互,瘀血停凝,中道断绝,胎妊挟病,疗之难瘥。”(《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妇人方上,求子第一)无一不是经验的总结。他如矿工容易患的矽肺病,南方农民的桑叶黄病,北方农村中广泛存在的哮喘病等,研究如此复杂的人类疾病,如果忽视了这特殊性的人体,怎样能够比较真实地认识疾病呢?以上是从疾病的发生而言。

在同疾病斗争的过程中,病人的心理活动能反作用于生理活动,精神因素能改变机体的物质因素。因此,见病而不见人,亦会给治疗带来绝大的妨害。生理学已经证明,通过人类第二信号系统的心理活动能够引起机体内部的变化,如乐观的情绪、坚强的信心,就能够调动机体内部的巨大潜力,影响内分泌的变化,加速代谢过程,增强机体的抵抗能力,愉快和兴奋可以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使血糖增高,碳水化合物代谢加速,肌肉活动能力加强,等等。又如许多事实也表明,精神创伤,消沉的情绪,能够引起大脑皮层的紊乱,从而在一些特定的条件下,引起机体有关部分的功能性和器质性的病变,促使疾病恶化。如高血压病人由于感情激动就可以引起血压上升,溃疡病人由于忧虑就可能引起旧病复发。在此我们看到,病人的心理活动对于生理活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具有能动的改造作用。同时我们也看到,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之间,既可以形成良性循环,也能够形成恶性循环。如病人具有坚强信心、乐观情绪、愉快心情等心理活动会引起内分泌系统、新陈代谢等生理上的有利变化,加速疾病的痊愈。病人在生理上的有利变化,反过来又会作用于心理,使病人更加增强信心,心情更加愉快。如此反复,形成良性循环,提高疗效,促进痊愈。相反,如果病人对于疾病不了解或误解,造成怀疑、顾虑、悲观、恐惧等心理上的消极因素,作用于大脑皮层,那么就会引起生理上一系列的不利变化。如此反复,就会形成恶性循环,从而抵消药物等治疗措施的效果,致使病情恶化,影响疾病的痊愈。于此不难看出,在整个疾病过程中,人的因素仍然居于重要地位,为何做医生的只能看见病,不能看见人呢?

病之与人,以人为重,这一思想在祖国医学里是具有相当基础的。如《素问》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中一再强调说:“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最末一篇“解精微论”说:“人有德也,则气和于目;有亡,忧知于色。”所谓“德”,就是指生理方面的积极因素,也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问题。

  明代李中梓在病与人的问题上,颇知道人在疾病中的重要地位,他曾写过一篇《不失人情论》的文章说:“大约人情之类有三:一曰病人之情,二曰旁人之情,三曰医人之情。所谓病人之情者,五脏各有所偏,七情各有所胜,阳脏者宜凉,阴脏者宜热,耐毒者缓剂为功,不耐毒者峻剂有害,此则气之不同也。动静各有欣厌,饮食各有爱憎。性好专者,危言见非;意多忧者,慰安云伪。未信者忠告难行,善疑者深言则忌,此好恶之不同也。富者多任性而禁戒勿遵,贵者多自尊而骄恣悖理,此交际之不同也。贫者衣食不周,况乎药饵;贱者焦劳不适,怀抱可知。此调治之不同也。有良言甫信,谬说更新;多歧亡羊,终成画饼。此无主之为害也。有最畏奇,惟求稳当;车薪杯水,难免败亡,此过慎之为害也。有境缘不遇,营求未遂;深情牵挂,良药难医,此得失之为害也。有急性者遭迟病,更医而致杂投;有性缓者遭急病,濡滞而成难挽,此缓急之为害也。有参术沾唇惧补,心先痞塞;硝黄入口畏攻,神即飘扬,此成心之为害也,有讳疾不言,有隐情难告,甚而故隐病状,试医以脉。不知自古神圣,未有舍望闻问而独凭一脉者。且如气口脉盛,则知伤食,至于何所受伤?所伤何物?岂能以脉知哉!此皆病人之情,不可不察者也。所谓旁人之情者,或执有据之论,而病情未必相符;或具无本之言,而医理何曾梦见。或操是非之柄,同我者是之,异己者非之,而真是真非莫辨;或执肤浅之见,头痛者救头,脚痛者救脚,而孰标孰本谁知。或尊贵执言难抗,或密戚偏见难回。又若荐医,动关生死。有意气之私厚而荐者,有庸浅之偶效而荐者,有信其利口而荐者,有贪其酬报而荐者。甚至薰莸不辨,妄肆品评,誉之则跖可为舜,毁之则凤可作鸮。致怀奇之士,拂衣而去;使深危之病,坐而待亡,此皆旁人之情,不可不察者也。所谓医人之情者,或巧语诳人,或甘言悦听,或强辩相欺,或危言相恐、此便侫之流也。或结纳亲知,或修好僮仆,或营求上荐,或不邀自赴,此阿谄之流也。有腹无藏墨,诡言神授;目不识丁,假托秘传,此欺诈之流也。有望闻问切,漫不关心;枳朴归芩,到手便撮,妄谓人愚我明,人生我熟,此孟浪之流也。有妒嫉性成,排挤为事;阳若同心,阴为浸润,是非颠倒,朱紫混淆,此谗妒之流也。有贪得无知,轻忽人命,如病在危疑,良医难必,极其详慎,犹冀回春;若辈贪功,妄轻投剂,至于败坏,嫁谤自文,此贪倖之流也。有意见各持,异同不决,曲高者和寡,道高者谤多,一齐之傅几何?众楚之咻易乱、此庸浅之流也。有素所相知,苛且图功;有素不相识,遇延辨证。病家既不识医,则倏赵倏钱;医家莫肯任怨,则惟苓惟梗。或延医众多,互为观望;或利害攸系,彼此避嫌。惟求免怨,诚然得矣;坐失机宜,谁之咎乎!此由知医不真,任医不专也。”

李中梓所说,有些内容,不无可商。但是,做个医生,既要认识病,更要认识病人,把有关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指疾病的结局,如痊愈、好转、后遗证和死亡等)的规律,把有关同疾病斗争的知识交给病人,在医生的指导下,发挥病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自觉地掌握和运用医疗措施作用于体内的生理过程,调整机体的平衡,克服疾病同健康、生理和病理的矛盾。关于这一点,在治疗过程中是很有意义的。

(待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bwangzhong.com/jbyh/72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