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综合10周搞定80分重要考点第四

专业治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4438675.html
第四章药物治疗管理与健康促进01考点:药物治疗方案制定的一般原则1.为药物治疗创造条件;2.确定治疗目的,选择合适的药物;3.从患者个人、医疗机构和国家等不同层面综合考虑药物治疗方案的经济性;4.选择合适的用药时机,强调早治疗;5.选择合适的剂型和给药方案;6.选择合理的联合用药;7.确定合适的疗程;8.药物治疗与非药物疗法的结合。02考点:药物治疗的有效性药物治疗的有效性是选择药物的首要标准,应考虑多种因素总体原则:只有利大于弊,药物治疗的有效性才具有实际意义。03考点:药物治疗的安全性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是药物治疗的前提。产生药物治疗安全性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点:药物本身固有的药理学特性、药品质量问题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04考点:药物治疗的经济性药物治疗的经济性是要以最低的药物成本,实现最好的治疗效果。考虑治疗的总成本。05考点:药物治疗的方便性药物治疗是否方便是对患者的依从性具有很大影响,而依从性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药物治疗的有效性。06考点:药物治疗方案制定的基本过程07考点:药物治疗的评估两个原则安全性是药物治疗的前提(药理学特性/质量/不合理应用)。有效性是选择药物的首要标准。只有利大于弊,药物治疗的有效性才有实际意义。经济性以最低的药物成本,实现最好的治疗效果。(总成本,而不是单一的药费)方便性●药物治疗是否方便对患者的依从性具有很大影响,而依从性的高低直接影响药物治疗的有效性。●药物治疗的方便性主要取决于给药途径和给药频率。08考点:药物治疗方案制定的基本过程09考点:制定和调整给药方案的基本步骤①获取患者的基本信息(体重、烟酒嗜好、肝肾疾病史等)。②按药品说明书或诊疗指南建议的给药方案进行治疗。③患者评估:药效学(疗效、不良反应)药动学(血药浓度)④根据评估结果,必要时调整给药方案。10考点:制定和调整给药方案的基本方法什么情况调药物因素:治疗窗窄、个体间变异大的药物。患者因素: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妊娠期、儿童等。根据什么调根据TDM结果调整给药方案稳态一点法、一点法和重复一点法、PK/PD参数法、Bayesian反馈法根据患者生化指标调整给药方案经肾脏排泄的药物——肌酐清除率经肝脏消除的药物——肝功能指标抗凝药——国际标准化比值怎么调1.改变日剂量2.改变给药间隔3.两者同时改变根据药物的PK/PD特点,以确定选择何种方式11考点:药物治疗的评估1.患者用药评估所需要的信息2.确定药物治疗适应证的适宜性3.确定药物治疗方案的有效性4.确定药物治疗方案的安全性5.确定患者用药的依从性6.评价患者用药的经济性12考点:治疗药物的药物经济学评价1.最小成本分析用于两种或多种药物治疗方案的选择;可以为总体医疗费用的控制和医疗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基本信息。2.成本-效益分析将药物治疗的成本与所产生的效益归化为以货币为单位的数字,用以评估药物治疗方案的经济性。3.成本-效果分析药物治疗的效果不以货币为单位表示,而是用其他量化的方法表达治疗目的,如延长患者生命时间等。4.成本-效用分析效用指标是指患者对某种药物治疗后所带来的健康状况的偏好(即主观满意程度),着重与分析医疗成本与患者生活质量提升的关系。主要为质量调整生命年或伤残调整生命年两种,分别是生命年数或预期生命年数乘以这段时间内的健康效用值与从发病到死亡(因伤残和早死)所损失的全部健康寿命年。考虑生活质量提升。13考点:血常规检查14考点:红细胞(RBC)/血红蛋白量(HB)临床意义血红蛋白量(HB)贫血分类增多①相对增多:频繁呕吐、出汗过多——血液浓缩②病理代偿性和继发性增多:肺心病、高原病③真性红细胞增多:骨髓功能亢进减少①丢失过多:各种出血,如消化道溃疡、痔疮②生成减少: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瘤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肾性贫血、缺铁性贫血③红细胞破坏过多:红细胞内异常——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红细胞外异常——如血清中存在红细胞抗体、脾亢15考点:中性粒细胞临床意义≈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增加●急性感染和化脓性炎症(最常见原因)。●急性大出血、恶性肿瘤、严重的组织损伤、严重外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中毒。中性粒细胞减少●特殊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病毒感染、流行性感冒、伤寒、副伤寒。●药物——抗甲状腺制剂、抗肿瘤药、磺胺类、解热镇痛药、部分抗生素。●其他——血液病(再障)、过敏性休克。构象变化●核左移——表示机体的反应性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常见于严重感染或患者机体抵抗力低下,如感染性休克等。●核右移——是骨髓功能减退的表现,核右移出现于感染如肺炎、败血症等急性细菌性感染,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药(如阿糖胞苷或6-巯基嘌呤等)。毒性变化与退行性变在严重感染或中毒时,中性粒细胞胞浆中可出现中毒颗粒,或胞浆内出现空泡,发生核膨胀或核固缩等变性。16考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①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药物性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②皮肤病与寄生虫病③血液系统疾病④药物:头孢类药物(头孢拉定、头孢氨苄、头孢呋辛、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减少①伤寒、副伤寒,大手术后、严重烧伤等应激状态。②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烟酸、甲状腺素等17考点:嗜碱性粒细胞18考点: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增多要见于病毒感染,如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水痘、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也可见于百日咳杆菌、布鲁菌等感染。②血液系统疾病③移植排斥反应减少多见于免疫缺陷病、接触放射线等。19考点:单核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起重要的作用)单核细胞增多可见于:①感染性疾病:如感染性心内膜炎、活动性肺结核、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疟疾、黑热病。②血液系统疾病: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20考点;血小板计数(PLT)——保持毛细血管壁的完整性,参与止血生成减少造血功能损伤(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破坏过多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淋巴瘤消耗过多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分布异常脾肿大药物作用骨髓抑制作用——氯霉素、甲砜霉素、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噻氯匹定抗凝血药——肝素钠、依诺肝素、磺达肝癸钠其他——抗肿瘤药、磺胺类21考点:红细胞沉降率(ESR)——提示病变ESR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于单位时间内的沉降距离。女性0~20mm/1h,男性0~15mm/1h红细胞沉降率病理性增快:①炎症活动期,如结核病、急性细菌性感染。②组织损伤及坏死,如心肌梗死时血沉明显增快。③恶性肿瘤、贫血、高球蛋白血症。22考点:尿常规检查23考点:粪常规24考点:肝功能检查25考点:肾功能检查26考点:其他常用血生化检查27考点:乙型肝炎血清免疫学检查大三阳小三阳HBsAg(S表面)HBeAg(e)抗—HBc(c核心)HBsAg抗—HBe抗—HBc意义:在人体内复制活跃,带有传染性,需要隔离意义:复制减少,传染性小肝功2对半表面抗原抗体e抗原抗体核心抗体(无原)28考点:细菌药敏试验报告包括下列四部分:1、患者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等)、临床信息(送检科室、临床诊断、标本类型等)、实验室信息(标本采集时间、送检时间、接送时间、操作人等)2、涂片、培养鉴定:痰标本而言,检验人员需报告痰的白细胞、上皮细胞,以方便临床医生判断此标本是否由意义。3、药敏试验:包括细菌名称、药物名称以及敏感结果判定。细菌名称应规范化,需避免“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不规范名称。药物名称需使用通用名,禁止使用商品名。具体的药敏试验方法包括稀释法(肉汤稀释法、琼脂稀释法)、纸片扩散法、E-test法等。其中稀释法和E-test法均为通过读取抗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并将其与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规定的敏感、中介、耐药的浓度值对比,最终得出不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纸片扩散法是通过比较含药纸片在培养基上产生的抑菌圈直径(mm)与CLSI规定的敏感、中介、耐药的直径值,从而判断细菌对不同药物的敏感性。29考点:细菌药敏试验结果判读:敏感S指常规推荐剂量的抗菌药物治疗时,抗菌药物在感染部位所能达到的浓度可抑制该菌株的生长。中介I抗菌药物的MIC与血液和组织中可达到的浓度相近,但分离株的临床应答率可能低于敏感株,可能有效。耐药R常规推荐剂量的抗菌药物治疗时,患者感染部位的药物浓度无法抑制菌株生长。剂量依赖性敏感SDD菌株敏感性取决于患者所用药物的剂量;当药敏试验结果为SDD时,通过提高给药剂量或增加用药频率(在药物剂量安全范围内),可提高临床疗效。30考点:细菌药敏试验指示药举例不是所有药物都需要做药敏试验,做指示药药敏试验,可预测同类药物是否敏感。1.苯唑西林可预测葡萄球菌属对β-内酰胺药物(除头孢洛林外)的敏感性。2.四环素敏感,可预测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敏感。3.红霉素敏感,可预测克拉霉素、阿奇霉素敏感。4.万古霉素敏感,可预测替考拉宁敏感。5.肠球菌对青霉素敏感,可预测其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哌拉西林等敏感;但氨苄西林敏感,不能预测青霉素敏感。6.肺炎链球菌对左氧氟沙星敏感,可预测其对莫西沙星敏感;反之不成立。7.β溶血性链球菌对青霉素敏感,可预测其对以下药物敏感。●氨苄西林、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唑林、头孢吡肟、头孢拉定、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厄他培南、亚胺培南、美罗培南。31考点:疾病管理与健康宣教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是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性感冒32考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基本原则1.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2.非手术治疗患者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原则3.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原则抗菌药物PK/PD理论与给药方案的优化1.抗细菌药物PK/PD分类2.抗真菌药物PK/PD分类33考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基本原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是否合理,基于以下两方面:●有无抗菌药物应用指征;●选用的抗菌药物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适宜。34考点: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1.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2.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3.抗菌药物经验性治疗(回忆:社区获得性肺炎)。4.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5.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定治疗方案。35考点:制定治疗方案:(1)品种选择——针对性强、窄谱、安全、价格适当(2)给药剂量   ——重症感染、抗菌药物不易达到部位,剂量宜大;   ——单纯性下尿路感染,剂量宜小,多数药物尿液浓度高。(3)给药途径——口服、注射、局部(4)给药次数(根据PK/PD参数确定给药次数)(5)疗程: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       特殊感染需长疗程(如结核病)(6)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36考点:抗菌药物给药途径口服给药轻至中度感染的大多数患者,应予口服治疗。注射给药●不能口服或不能耐受口服给药;●存在明显可能影响口服药物吸收的情况,如呕吐;●所选药物无口服剂型;●需在感染组织或体液中迅速达到高药物浓度;●感染严重、病情进展迅速(如血流感染、重症肺炎)。局部给药●治疗全身性感染或器官组织感染时应避免局部应用抗菌药物。●局部给药宜采用刺激性小、不易吸收、不易导致耐药性和过敏反应的抗菌药物。可局部给药的情况◎全身给药后在感染部位难以达到有效治疗浓度时加用局部给药作为辅助治疗(如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某些药物可同时鞘内给药)。◎眼部及耳部感染的局部用药等(氨基糖苷类不可局部滴耳)。◎某些皮肤表层及口腔、阴道等黏膜表面的感染可采用抗菌药物局部应用或外用给药。37考点: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联合用药指征:(选用具有协同或相加作用的药物)①病原菌尚未査明的严重感染,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②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混合性感染,2种及2种以上复数菌感染,多重耐药菌或泛耐药菌感染。③需长疗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如某些侵袭性真菌病;结核分枝杆菌。④毒性较大的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时剂量可适当减少。如:两性霉素B与氟胞嘧啶联合治疗隐球菌脑膜炎时,前者的剂量可适当减少。38考点:非手术治疗患者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原则1.预防用药目的   ——预防特定病原菌所致的或特定人群可能发生的感染。2.预防用药基本原则(1)预防用药适应证和抗菌药物选择应基于循证医学证据。(2)针对一种或两种最可能的细菌性感染进行预防用药。不宜盲目选用广谱抗菌药或多药联合预防多种细菌的多部位感染。(3)应限于针对某一段特定时间内可能发生的感染。(4)应积极纠正导致感染风险增加的原发疾病或基础状况。(5)原则上不应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不应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普通感冒、麻疹、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肿瘤、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患者;◎留置导尿管、深静脉导管以及建立人工气道(包括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3.在某些细菌性感染的高危人群中,如有指征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如:①某些细菌性感染的高危人群②严重中性粒细胞缺乏(绝对值≤0.1×/L)持续时间超过7天的高危患者;③实体器官移植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39考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原则1.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2.预防用药原则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手术器官为人体无菌部位,手术部位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有特殊情况。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此类手术通常需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污染手术(Ⅲ类切口)已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此类手术需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污染-感染手术(IV类切口)在手术前即已开始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术中、术后继续。——不属于预防性应用40考点:清洁手术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等;③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④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者)、营养不良等患者。41考点:抗菌药物品种选择(1)综合手术切口类别、可能的污染菌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药物能否在手术部位达到有效浓度等,选针对性强、安全性好的抗菌药物。——不应随意选用广谱抗菌药物。(2)针对手术路径中可能存在的污染菌选择药物。●经皮肤的手术,通常选择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药物,如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结肠、直肠和盆腔手术,应选用针对肠道革兰阴性菌和脆弱拟杆菌等厌氧菌的抗菌药物。(3)预防性用药,最常用头孢菌素,如头孢菌素类过敏:●革兰阳性菌:可用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克林霉素;●革兰阴性杆菌:可用氨曲南、磷霉素或氨基糖苷类。(4)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定植的可能或者该医疗机构MRSA发生率高:   可选用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预防感染。(5)国内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高,应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42考点:抗菌药物给药方案(1)给药方法:大部分为静脉输注。(2)开始时间:大部分在皮肤、黏膜切开前0.5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3)维持时间:原则: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给药一次。●如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超过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的2倍以上,或成人出血量超过ml——术中应追加一次。●清洁手术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   心脏手术可视情况延长至48小时。●清洁-污染手术和污染手术的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小时,   污染手术必要时延长至48小时。   过度延长用药时间并不能进一步提高预防效果,且预防用药时间如超过48小时,耐药菌感染机会增加。43考点:抗菌药物PK/PD理论概念及意义抗菌药物PK/PD理论是将药物浓度与时间和抗菌活性结合起来,阐明抗菌药物在特定剂量或给药方案下血液或组织浓度抑菌或杀菌效果的时间过程。   因此;基于PK/PD理论制定的抗菌治疗方案,可使抗菌药物在人体内达到最大杀菌活性和最佳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并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和发展。44考点:抗细菌药物PK/PD分类45考点:抗真菌药物PK/PD分类以上为第四章重要考点,复习的怎么样,点击阅读原文测试一下,掌握到什么程度?往期分享:10周搞定80分重要考点第三周10周搞定80分重要考点第二周10周搞定80分重要考点之第三周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nbwangzhong.com/jbjc/538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