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大家刘景源经典解读温病的病因

治疗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http://news.39.net/ylzx/bjzkhbzy/

中医典籍大全手机应用:免费下载+免费使用

编者按

很多中医爱好者都知道《伤寒论》,但并没有太多人了解《温病学》。温病学说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直至多年前才完全形成。它首次出现于《黄帝内经》中,比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有“冬伤于寒,春必病温”,《阴阳应象大论》中“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的描述。但直到明代和清代才开始形成并快速发展,并出现了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四位温病大家。

《难经·五十八难》指出“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首次在广义伤寒的范围内把外感病分为两大类,一是伤寒类,包括中风和伤寒;一类是温病类,包括湿温、热病、温病。

研究温病,可以了解外部温、湿、热邪气对人体的影响及疾病的传变过程能有效预防疾病,比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指出去年(丁酉年)的终之气(小雪-小寒)“阳气布,候反温,蛰虫来见,流水不冰,民乃康平,其病温。”今年(戊戌年)的初之气(大寒-惊蛰)“气乃大温,草木乃荣,民乃疠,温病乃作”。这与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的一波流行性感冒的发生完全吻合,如果能采取主动措施,可能就不会有“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了吧。

温病大家、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刘景源在本文中介绍了温病的病因,值得仔细学习。

温病的病因,笼统地说是温邪,或称热邪。温与热同属阳邪,温为热之渐,热为温之甚。可以说,二者之间只有程度轻重的差别而无本质的不同,所以常称为温邪或热邪,或合称温热邪气。由于一年四季气候特点的不同,如春季温暖而多风、夏季暑热盛、长夏热而多湿、秋季(初秋)气温偏高而干燥,所以不同季节的热邪侵犯人体往往与其季节的主气相兼夹而呈多样性。温病的病因可以归纳为以下7种。

一、风热邪气

风为春季之主气。春季温暖而多风,所以风热邪气为病多见于春季,其所导致的温病称为风温。如果冬季气候反常,应寒而反温,也可以产生风热邪气,其所导致的温病称为冬温。风温与冬温发病季节虽然不同,但病因相同,所以临床表现与辨治都相同。

风热为阳邪,其性开泄。感受风热邪气而发生的风温病,一般来说先伤及肺卫,初起多见发热,微恶风寒,咳嗽,舌边尖红,脉浮数等临床表现。

风性善行而数变,因此风热为患往往变化迅速,很容易由肺卫内陷心包而出现神昏肢厥之变。

二、暑热邪气

暑为夏季之主气。暑为热之极,独见于夏季,所以暑邪为病只发生于夏季,其所导致的温病称为暑温。暑为阳邪,其性开泄、升散。暑热邪气为患,多发病急骤,见高热恶热,汗出,口渴,脉洪数等热盛征象,进而耗损津液,甚至损及肝血肾精,而致亡阴脱液的重证。暑邪易耗气伤津,所以暑热为患又容易导致津气两伤,甚至成虚脱危证。

夏季不仅气候炎热,而且雨水较多,热蒸湿动,湿热弥漫,所以暑邪为患又往往夹有湿浊而发生暑湿病,其属湿热病范畴,多见热重于湿的类型,也称为暑热夹湿。应当指出,夏季虽然多湿,暑邪虽易夹湿,但并不等于暑必夹湿,所以暑邪为患有不夹湿与夹湿的区别,二者病变性质不同,临床表现与治法也都大不相同。

暑温病根据其夹湿与否分为暑热病和暑湿病两种类型。暑邪不夹湿而为患,称为暑热病,属温热病范畴;暑邪夹湿而为患,称为暑湿病,属湿热病范畴。

夏季感受暑热或暑湿邪气而发生的温病,除暑温病外,还有冒暑、暑咳、中暑、暑厥、暑秽等。

三、湿热邪气

湿为长夏之主气。长夏气温高而多雨,自然界湿热弥漫,这个季节人体最易感受湿热邪气而为患,其所导致的温病称为湿温。

湿为阴邪,热为阳邪。热与湿合,如油入面,热蕴湿中,难解难分,湿遏则热伏,热蒸则湿动,所以湿热病初起往往以湿邪为患的特点更为突出,多表现为湿重于热。因为湿性重浊黏腻,阻滞气机,易困脾胃,所以湿热病过程中多见身热不扬、头身困重、神识呆痴、胸脘痞闷、纳呆不饥、大便溏滞、舌苔白腻、脉濡等临床表现。

四、燥热邪气

燥为秋季之主气。早秋季节,天气晴朗,秋阳曝晒,气温高而干燥,人体易感受燥热邪气而为患,其所导致的温病称为温燥,属温热病范畴。而深秋季节,西风萧瑟,气候清凉,人体易感受凉燥邪气而为患,其所导致的疾病称为凉燥,因其无热邪,所以不属温病范畴。秋季因燥邪而致病者,均称为“秋燥”,但因为有燥邪与热邪相合或与寒凉之邪相合的区别,所以病种有温燥与凉燥之分,二者证治不同,应当加以区分。

燥热邪气易伤津液,病变初起多先侵袭于肺,消耗肺津而见口、鼻、唇、咽、皮肤干燥,干咳无痰,小便短少,舌苔干燥等津液损伤的临床表现。燥热邪气为患一般以损伤肺、胃、大肠津液为主,如辨治及时,一般易于痊愈,不至于出现危重证候。

五、伏寒化温

寒为冬季之主气。外感寒邪为患,一般是导致伤寒病,可见寒邪并非温病的病因。但是有的发于春季的温病,初起没有明显的表证阶段,而是开始即以里热证为主,与春季外感风热邪气所致的风温病初起先见表证,然后再由表入里的临床表现大相径庭,因此就把这种温病命名为春温。

春季气候并不炎热,为什么春温病初起就见里热炽盛呢?究其原因,古代一些医学家认为,这类病变并非感受春季的风热邪气为患,而是冬季感受了寒邪。如果人体阳气不虚或属阴虚火旺体质,邪气就伏于体内,郁而化热,至春季气候温暖,人体腠理疏松,体内所伏的郁热就自内而向外发。因为热邪是自里而发,所以初起即见里热证,这种发病类型称为伏邪自发。如果春季又感受时令之邪而引动体内伏热,初起可以见表里同病,但以里热为主,这种发病类型称为新感诱发。在伏邪自发型中,如果人体属阳盛体质,则病发于气分,初起见气分里实热证;如果人体属阴虚火旺体质,则发于营分,初起见营分虚实夹杂证。在新感诱发型中,如果人体属阳盛体质,则初起见卫气同病;如果人体属阴虚火旺体质,则初起见卫营同病。

由上面所讲述的内容可知,寒邪并非温病的直接致病因素,但如果冬季感受寒邪伏于体内,郁而化热,转化成温热邪气,至春季而发,也可以导致温病,而导致温病发生的直接病因,还是温热邪气。这种病因的产生就称为“伏寒化温”,由此而产生的理论,称为“伏气温病”或“伏邪温病”学说。

追本溯源,这种学说的理论基础是导源于《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的“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论点。

六、温热毒邪

温热毒邪也称为温毒邪气,或简称“温邪”,这种邪气所导致的温病称为“温毒”。可见,“温毒”一词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病因,一是指病种。

“温毒”为病,除具有一般温病的特征之外,还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局部红、肿、热、痛,甚或溃烂;二是具有传染性。也正是由于这两个特点,才称其为“毒”,以示与一般温病的区别。可以说,“温毒”是具有“毒”的临床特点的一类温病,究其属性,多属温热病范畴。还应当说明的是,“温毒”并非一个具体病名,而是具有“温毒”特点的一类温病的总称,它包括的病种较多,临床常见的有痄腮(流行性腮腺炎)、大头瘟(颜面丹毒)、烂喉痧(猩红热)等。

七、疫疠邪气

疫疠邪气又称“疠气”、“戾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致病因素,其所导致的温病,统称为温疫。疫,就是传染之意,温疫与一般温病的不同点就在于传染性的强弱。一般把不传染或传染性不强的病种称为温病;而把发病急骤,病情严重,传染性强烈,甚至造成大流行的一类温病加一“疫”字,称为温疫。可见,温疫就是温病中传染性极强的一种类型,因其起病急骤,病势暴戾,所以将其病因称为“疠气”、“戾气”。究其性质,也不外乎温热性疠气和湿热性疠气两类,因此,温疫也有温热病与湿热病之分。温疫并非一个具体病名,而是具有强烈传染性,甚至造成大流行的一类温病的总称,它包括的病种较多,如传染性极强,造成大流行的重型流感、疫痢、霍乱、鼠疫等。

中医温病学病因学说的产生是从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对各种温病的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归纳,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而推究出的致病因素,这种通过分析证候而探求病因的方法,称为“辨证求因”或“审证求因”。从现代的观点来看,温病包括多种感染性疾病,其中也包括多种传染病,其发病大多由病原微生物感染所致。由于历史条件所限,古代医学家还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病原微生物,因而对温病的病因以外感立论,从六淫、温毒、疠气方面去认识,从而不断完善、提高,发展成完整而严密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成为中医学伟大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编后语

下面是温病的一些基础概念,摘选自刘景源教授的《温病学》讲稿。

温病是外感四时温热邪气所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

温病的特点主要是以下4点:

1、温热邪气是温病的致病因素,包括风热邪气、暑热邪气、湿热邪气、燥热邪气、温热邪气等。

2、有明显的季节性、地域性,大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3、病理演变具有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轻转重、由实致虚、由功能失常到实质损伤的过程。

4、临床表现按照温热病和湿热病有所不同。温热病的表现是起病急、传变快、变化多、热象重、易伤津液。湿热病的表现是身热不扬,多见矛盾症状,脾胃运化功能障碍,水液代谢失常,病程长,缠绵难愈。

日常生活中很多急性疾病可以参照中医温病进行辨证论治,下表列出了一些西医学的疾病名称和中医辨证的对应关系,供参考。

西医学

参考温病辨证

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病毒性肺炎、大叶性肺炎、麻疹合并肺炎等

风温病

重型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化脓性脑膜炎、中毒性脑炎、败血症

春温病

流行性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登革出血热

暑温病

伤寒、副伤寒、钩端螺旋体病、沙门氏菌感染的其他疾病

湿温病

散发性脑炎、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伤寒等病散发于秋、冬季节者

伏暑

发生于秋季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

温燥(秋燥)

颜面丹毒、流行性腮腺炎

大头瘟

猩红热

烂喉痧

作者简介

刘景源(年-),教授、主任医师、研究院,河北省唐山市人,曾任教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古典医著教研室、温病教研室,从事中医教学、临床、科研工作近四十年,曾讲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温病学》、《中医内科学》等课程,在温病学领域造诣尤深。

曾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首席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经典课程示范教学项目《温病学》主讲教授,教学光盘已在国内外发行,受到广泛好评。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中医药交流与合作中心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专家、《中国临床医生》杂志顾问。

来源:“好大夫在线”网,图片来自网络/

中医古今书籍余本在线/离线阅读

点击右上角分享给朋友,让更多人看到!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有医院就医★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月经不调的原因和治疗

生活处处是中医

如何知道你的身体是否正常?

生命离不开“元气”

中草药治肺癌:热敷有疗效

想要面部美容?不妨从这里开始!

以正化奇,止为枢也

为什么诊脉能够知疾病?

患了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穴位艾灸巧调理

“火”是新陈代谢的保证

战场针灸:美军用中医针灸戳痛了谁?

闲聊中医儿科知识—儿童的生理特点

国医路正志

养生应该从何入手?

是什么偷走了我们几十年的生命?

气不足则胖,血不足则瘦

令人“头痛”的头痛

“毁容伤身”的不止有别人的伤害,还有……

女性养生,调静通和

把脉的经验(岭南妇科名家蔡仰高)

《自己是最好的医生》:肩周炎怎么办?

如何从身体看气血不足,中医调气血5个步骤

漫谈五行-五行如何指导治病、修身、治国?

自我调养巧治病:胃下垂

陆广莘:中医是怎样大难不死的?

颈椎病的保健与治疗

成语药谈:以毒攻毒

桃胶真的是美颜圣品吗

怎么睡,才最补

防衰抗老,更年期女性要懂调养五脏

如何科学判断是否患有便秘?

了解慢性便秘,告别难解之痛

鸡蛋怎么吃更健康?

睡硬板床能赶走腰痛吗?

话说“龙眼”

鸡蛋怎么吃更健康?

睡硬板床能赶走腰痛吗?

话说“龙眼”

气温骤降,你的棉毛衫裤会“发热”吗?

排毒解暑,中医不外传的泡脚方

湿病论痹话“痛风”

中医眼中的高血脂及其治疗方法

低血糖症会危及生命,中医怎么认识低血糖?如何进行辨证施治?

掩耳盗铃--成语里的养生话题

百梨银汤:通治各类咳嗽

口气很重脸上长痘?该给脾胃排毒了

何任:抗老延寿的药方与饮食

美食佳肴话“三参”

成语药谈:从“枣大如瓜”说枣的价值

道破天机——糖尿病的古中医破解法

女子养生,一定要注意这些......

急救圣药——安宫牛黄丸

脱发、头发稀少,如何才能解决你的“头等大事”?

小儿积食伤食怎么破?

宝宝怎样运用小儿推拿手法健脾胃、增加食欲?

你的脾胃还好吗?百用百灵的自我检查方法

中医乃至中国传统思维的根本特征:属土

慢性疲劳的饮食调养

剖腹产与非母乳喂养正在慢慢毁掉下一代!

药茶︱保健疗方

女人的血,一滴都不能少

一款被誉为“血栓斑块清道夫”的蔬菜

疼痛告诉你什么?中医问诊之“问疼痛”

阳虚体质的养生方法

中医眼中的“水”和“火”

谈奇经八脉及其辨证原则

说说六味地黄丸

论淤、瘀

肖相如:不让病人看中医,西医能治疗吗?

为什么“人中”可以看出人的寿元?

治病要找对医生,而不是找“专家”

厨房良药:大蒜与葱白

买中药、用中药,哪能不知道“道地药材”?

内外兼养红花美

胡维勤:腹寒加速女人衰老

五音理论,现代人怎么看?

属“阳”的药物——苏叶的养生价值

百病生于气,治百病调气为要

知母贝母——成语中的中药

女性衰老症状有哪些?

肚子上的长寿“开关”

浅谈经络与诊脉

舌尖上的养生操

小朋友耳朵的秘密,爸妈们要知道哦

辨体食疗好养生

如何通过听声音判断五脏健康情况?(附:六字诀)

能够让人身体增高的“抻筋拔骨走步法”

高血压病是如何诞生的呢?

子宫,生命的家园,子宫好月经才好

早上第一杯水怎么喝最养生?喝水5大注意

一口气读懂阴阳成为大学问家

控制糖尿病,中医来助力

人的命运为什么能够“算”出来?

教您“三招“,让您冬日温补不上火!

茴香:是调料也是中药,更是冬天最好的蔬菜!

购买实体中医教材:

中医教科书在线购买

中医教科书在线购买

针灸相关教科书在线购买

推拿相关教科书在线购买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nbwangzhong.com/jbjc/531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