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不可小觑的传染病
引言:春季是各种传染病的高发期,这其中,尤以猩红热最为典型。那么,什么是猩红热,猩红热有哪些临床表现,一旦确诊猩红热该如何治疗?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猩红热的相关知识。
1.猩红热及其临床表现
猩红热为A组溶血性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咽喉肿痛或伴化脓腐烂)、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的脱屑。少数患者患病后由于变态反应而出现心、肾、关节的损害。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冬春之季发病为多。猩红热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但发病多见于小儿,尤以5~15岁居多。
2.猩红热的分期
本病潜伏期2~5天,也可少至1日,多至7日,典型病例多有3期表现。
1疹前期
大多骤起发热,体温可升到39℃~40℃,咽喉肿痛或有腐烂化脓。
2出疹期
①皮疹为猩红热最重要的症状之一。多数自起病第1~2天出现,皮肤弥漫潮红,布有密集针尖大小猩红色皮疹,呈鸡皮样,伴有瘙痒,从耳后,颈部及上胸部开始,继而遍及全身。②在皮肤皱褶处如腋窝、肘窝、腹股沟部可见皮疹密集呈线状,称为“帕氏线”或“线状疹”。③皮疹压之褪色,去压后复现。④面部潮红无皮疹,口周不明显,形成环口苍白圈,舌苔剥脱,舌质红绛,舌乳头肿大如刺,称杨梅舌。⑤皮疹一般在48小时内达到高峰,2~4天可完全消失,重症者可持续5~7天甚至更久。
3恢复期
退疹后一周内开始脱皮,脱皮部位的先后顺序与出疹的顺序一致。躯干多为糠状脱皮,手掌足底皮厚处多见大片膜状脱皮,甲端皲裂样脱皮是典型表现。脱皮持续2~4周,不留色素沉着。
注:目前本病分为普通型、轻型、中毒性、脓毒型、外科或产科型五种类型,其中95%以上的患者为普通型或轻型,早发现早治疗可以很快痊愈,预后良好。中毒型和脓毒型病死率高,但较少见。
3.猩红热的诊断和治疗
猩红热的诊断主要靠临床表现及血常规检查、咽拭子培养、有与病患密切接触史等。目前猩红热的治疗以西医为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隔离患者
隔离患者7天以上,直至咽试子培养3次阴性,且无并发症时,可解除隔离。对咽试子培养持续阳性者应延长隔离期。
2一般治疗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吃稀软、清淡食物,多喝水。保持口腔及皮肤清洁,预防继发感染,年长儿可用生理盐水漱口。
3抗生素疗法
青霉素是治疗猩红热和一切链球菌感染的常选药物,早期应用可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病情严重者可增加剂量,疗程至少10天。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或头孢菌素。
4中医治疗
中医称本病为“烂喉痧”、“丹痧”等,治疗上以清热解毒、凉血利咽为基本原则,并根据症候表现不同,灵活施治,只要诊断明确,处方精当,疗效也很好。
注:少数猩红热患者(15-25岁多见)会并发风湿热、急性肾炎等并发症,需长期、规律用药。
4.猩红热的预防
1猩红热患者应隔离治疗至少7天以上,猩红热流行期间,对可疑猩红热、急性咽炎和扁桃体炎患者,均应隔离治疗;
对于带菌者可用常规治疗剂量的青霉素治疗,直至培养转阴,以控制传染源。
2对与猩红热患者密切接触着,应严密观察,检疫7~12日,有条件可做咽试培养,或预防性给予青霉素。
3疾病流行期间,应避免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尤其是儿童。
4病后一月以内应定期检查心脏和尿液,监测是否有并发症。
以上就是本期内容,欢迎批评指正!
赵龙飞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nbwangzhong.com/jbjc/4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