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类秋季常见传染病盘点,知己知彼方能百战
渐入深秋,天气转凉,各种秋季的传染病又进入新一轮高发期!
感冒、咳嗽、发烧、拉肚子轮番轰炸,很多小伙伴纷纷表示“扛不住了”。
今天,我们就来为大家讲一下秋季最容易“兴风作浪”的三类常见传染病,让你轻松躲过它们的“魔爪”!
一般秋季常见传染病可分为三大类: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和虫媒传染病。
常见肠道传染病有霍乱、伤寒、痢疾等。
这类传染病经“粪—口”途径传播,是“吃进去”的传染病,通常是由于细菌或病毒污染了手、饮水、餐具或食物等,未经过恰当的处理,食用后发病。
常见呼吸道传染病有流感、水痘、肺结核等。
这类传染病经呼吸道传播,是“吸进去”的传染病。细菌和病毒通过空气传播或通过灰尘中细菌或病毒的飞沫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后发病。
常见虫媒传染病有登革热、乙脑、疟疾等。
这类传染病是通过一些昆虫媒介,如蚊、螨、虱子、跳蚤等叮咬人体后传播,是“叮咬传播”的传染病,昆虫先叮咬病人,然后再叮咬健康人,同时将细菌或病毒传入健康人的体内导致发病。
有效控制传染病的流行,关键在于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链:即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为此,我们要做到:
?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注意个人卫生、食品卫生、环境卫生。
?加强身体锻炼,提高免疫能力。
?按规定接种疫苗。
?对传染病人要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具体来说:室内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定期消毒房间。
天气变化时,注意及时增减衣服。
饮食合理,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多饮白开水。
保证睡眠充足。
养成餐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不到人口密集、空气污染的场所去。
发热或有其它不适及时就医。
话题延伸
01
肠道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1.把好“病从口入关”,加强自身防护。
2.管好饮食,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不吃苍蝇叮爬过的食物;不暴饮暴食;饭前便后洗手;隔夜的饭菜和买回来的熟食要重新煮沸;餐具、食物要防蝇;餐具要煮沸消毒;生食瓜果蔬菜要洗涤消毒;杜绝生吃水产品。
3.加强个人防护,了解肠道传染病的相关知识。充足的睡眠和丰富的营养可增强体力;保持良好的心情有助于预防肠道传染病。适当进食蒜、醋可预防胃肠道传染病。
感染肠道传染病应立即就诊,不要胡乱用药,特别是不能自行使用抗菌素进行不规范治疗。防止耐药性的产生,某些肠道传染病抗生素的不当使用,甚至可导致生命危险。
话题延伸
02
秋季常见呼吸道传染病预防知识
秋冬季是呼吸道传染疾病的高发季节,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流行性感冒、禽流感、流行性腮腺炎、流脑、水痘等。
(一)流感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本病潜伏期短,一般1-2日,短者数小时,最长3-4日。发病步骤,全身症状较重,而呼吸道的症状往往较轻。
预防:
(1)患者隔离和治疗一星期。
(2)患者用过的食具和衣物等煮消毒或阳光暴晒2小时。患者的房间可用紫外线照射或食醋熏蒸,进行空气消毒。
(3)流感流行期暂停集会和集体活动,不到病人家或宿舍串门。
(4)流行期间可以用抗病毒药物作预防。
(5)注射流感疫苗。
(二)禽流感
禽流感——致病性禽流行性感冒。是由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种亚型(也称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被国际兽疫局定为甲类传染病。此病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损伤和眼结膜等多种途径传播。人如密切接触或进食患病家禽,可造成感染。人感染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咳嗽、流涕、肌痛等,多数伴有严重的肺炎,严重者心、肾等多种脏器衰竭导致死亡,病死率很高,通常人感染禽流感死亡率约为33%。
预防:远离家禽及分泌物,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勤开窗,不去空气不流通或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用流动水常洗手,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掩住口鼻,并将纸巾丢在有盒的垃圾桶内。吃禽肉、禽蛋要煮熟煮透。
话题延伸
03
常见虫媒传染病预防知识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该病主要通过白纹伊蚊叮咬传播。流行季节是6-12月,其中8-10月是高峰期。本病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我国广东、香港、澳门等地是登革热流行区。
潜伏期3~14日,平均为4至7日左右。临床上将登革热分为典型、轻型和重型。
起病大多突然,体温迅速达39℃以上,一般持续2~7日,发病时伴有头痛、背痛和肌肉关节疼痛,眼眶痛,眼球后痛等全身症状。可有感觉过敏、恶心、呕吐、腹痛、食欲差、腹泻和便秘等消化道症状,皮疹于发病后2~5日出现,初见掌心、脚底或躯干及腹部,渐次延及颈和四肢,部分患者见于面部,可为斑丘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皮疹、红斑疹,稍有刺痒,也有在发热最后1日或在热退后,于脚、腿背后、踝部、手腕背面、腋窝等处出现细小淤斑,1~3日内消退,短暂遗留棕色斑,一般与体温同时消退。
防蚊、灭蚊是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改善卫生环境,消灭伊蚊滋生地,清理积水,喷洒杀蚊剂消灭成蚊,提高抵抗力,注意饮食均衡营养,劳逸结合,适当锻炼,增强体质,涂昆虫驱避剂,以防蚊虫叮咬。
(本文部分资料参考自“医院”)
资料整理、编辑:陈悦
转载请注明:http://www.nbwangzhong.com/jbby/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