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猩红热高发季,辖区内也发现患儿,家长

猩红热

概述

猩红热(scarletfever)为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中医称之为“烂喉痧”。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的脱屑。少数患者患病后由于变态反应而出现心、肾、关节的损害。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冬春之季发病为多。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经由空气飞沫传播,也可经由皮肤伤口或产道感染。人群普遍易感,但发病多见于小儿,尤以5~15岁居多。

二病因

猩红热是A组链球菌(groupAstreptococcus)感染所致。A组链球菌也称化脓性链球菌,可侵及人体任何部位,以侵及上呼吸道最常见。细菌本身菌体成分及其产生的毒素和蛋白酶,均参与了致病过程,引起了一系列化脓性、中毒性和变态反应性病变。链球菌多由呼吸道侵入人体,首先引起咽颊炎和扁桃体炎,在其产生的蛋白酶的作用下,使炎症扩散并引起组织坏死。同时由于细菌产生的致热外毒素(红疹毒素)的作用,可引起全身毒血症表现。

三临床表现

潜伏期2~5天,也可少至1日,多至7日。

1.前驱期

大多骤起畏寒、发热,重者体温可升到39℃~40℃,伴头痛、咽痛、食欲减退,全身不适,恶心呕吐。婴儿可有谵妄和惊厥。咽红肿,扁桃体上可见点状或片状分泌物。软腭充血水肿,并可有米粒大的红色斑疹或出血点,即黏膜内疹,一般先于皮疹而出现。

2.出疹期

皮疹为猩红热最重要的症候之一。多数自起病第1~2天出现。偶有迟至第5天出疹。从耳后,颈底及上胸部开始,1日内即蔓延及胸、背、上肢,最后及于下肢,少数需经数天才蔓延及全身。

典型的皮疹为在全身皮肤充血发红的基础上散布着针帽大小,密集而均匀的点状充血性红疹,手压全部消退,去压后复现。偶呈“鸡皮样”丘疹,中毒重者可有出血疹,患者常感瘙痒。在皮肤皱褶处如腋窝、肘窝、腹股沟部可见皮疹密集呈线状,称为“帕氏线”。面部充血潮红,可有少量点疹,口鼻周围相形之下显得苍白,称“口周苍白圈”。

病初起时,舌被白苔,乳头红肿,突出于白苔之上,以舌尖及边缘处为显著。2~3天后白苔开始脱落,舌面光滑呈肉红色,并可有浅表破裂,乳头仍突起,称“杨莓舌”。

皮疹一般在48小时内达到高峰,2~4天可完全消失。重症者可持续5~7天甚至更久。颌下及颈部淋巴结可肿大,有压痛,一般为非化脓性。出疹时体温更高,皮疹遍布全身时,体温逐渐下降,中毒症状消失,皮疹隐退。

3.恢复期

退疹后一周内开始脱皮,脱皮部位的先后顺序与出疹的顺序一致。躯干多为糠状脱皮,手掌足底皮厚处多见大片膜状脱皮,甲端皲裂样脱皮是典型表现。脱皮持续2~4周,不留色素沉着。

4.类型

(1)普通型在流行期间95%以上的患者属于此型。临床表现如上所述。有咽峡炎和典型的皮疹及一般中毒症状,颌下淋巴结肿大,病程1周左右。

(2)轻型表现为低热或不发热,全身症状轻,咽部轻度充血,皮疹少、色淡、不典型,可有少量片状脱皮,整个病程2~3天,易被漏诊,近年来多见。

(3)中毒型全身中毒症状明显,高热、剧吐、头痛、皮疹可呈片状或出血性淤斑,甚至神志不清,可有中毒性心肌炎及周围循环衰竭、化脓性脑膜炎、中毒性休克、败血症等。此型病死率高,目前很少见。

(4)脓毒型咽颊局部黏膜坏死形成溃疡,有脓性假膜。可引起各种化脓性并发症和败血症,如化脓性中耳炎、鼻窦炎、乳突炎、颈淋巴结炎等,已罕见。

(5)外科型或产科型病原菌由创口或产道侵入,局部先出现皮疹,由此延及全身,但无咽炎,全身症状大多较轻。

采取隔离消毒措施,切断传播途径(1)隔离1)患儿在家休息,不要与其他儿童接近。隔离期限自发病之日起,不少于7天。2)患儿如有化脓性并发症者,应隔离至炎症痊愈。(2)消毒1)患儿居室要经常开窗通风换气,每天不少于3次,每次15分钟。2)患儿的疾、鼻涕要吐或移在纸里烧掉。用过的脏手绢要用开水煮烫。3)日常用具可以暴晒,至少30分钟。食具煮沸消毒。4)患儿痊愈后,要进行一次彻底消毒,玩具、家具要用肥皂水或来苏水擦洗一遍,不能擦洗的,可在户外暴晒l~2小时。3、托幼园所及小学的班级内发现猩红热患儿,医院或回家隔离治疗患儿所在的班级应做一次彻底扫除。患儿接触过的食具要煮沸消毒,用具、桌椅等用来苏水擦拭消毒。室内应充分通风换气。   对保教人员及其他幼儿要加强晨、午检,注意观察有无咽炎、扁桃体炎等嗓子痛的可疑患者.医院诊断治疗。

光荣卫生社区中心

赞赏

长按







































白癜风症状图片及治疗
白癜风品牌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nbwangzhong.com/jbby/312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