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猩红热治疗及预防
什么是猩红热?
猩红热(Scarletfever)是由A群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简称A群链球菌,StreptococcusGroupA)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充血性皮疹和疹退后脱屑等感染性中毒性表现。常侵犯5~15岁儿童,是儿童常见传染病之一。少数病人在病后可出现变态反应性心、肾并发症,如风湿热和急性肾小球肾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是我国乙类的法定传染病之一。
猩红热常见吗?
猩红热是世界性分布的疾病,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曾存在和流行,如在英国、丹麦、意大利、荷兰、原苏联、德国、日本、美国、加拿大等。虽然如此,猩红热主要存在于寒温带地区的国家,在热带的国家和地区猩红热的流行较为少见。我国猩红热的流行也较广泛,虽然我国的爆发和流行以北方为主,但在南方省、区也有不同程度的猩红热存在和流行,如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等省区。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猩红热的发病率明显下降,70年代甚至认为猩红热在欧美国家已完全被消灭,但从80年代中期开始,欧美各国相继报道猩红红热发病率有所上升。我国虽然在近几年已无大的流行,发病率也明显下降,多为散发性猩红热病例,但尚缺乏系统性的流行病监测,不能排除是否有复苏的迹象。目前,A组乙型链球菌感染仍为人类常见的传染病,特别是对儿童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基于此,我国的传染病防治法仍将猩红热列为乙类传染病。
引起猩红热的病原菌的生存力有多强?
(1)对温度:55℃30min可杀死,冷冻干燥可保存数月至数年。(2)对消毒剂:1/开汞,0.1%碘酒,0.5%石炭酸,3~5%来苏儿,15min均可杀死。(3)对药物:对磺胺类、青霉素、土霉素等均很敏感。(4)其他:在痰液、排泄物中可存活数周,在空气、尘埃中可活存数日。
哪些人易得猩红热?
人群对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普遍易感,但2~10岁儿童多见。
感染猩红热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吗?
感染猩红热病原体后机体能产生抗菌性及抗毒性两种免疫应答,其免疫力都很牢固、持久。
猩红热是怎样感染上的?
传染源:(1)病人:从潜伏期末至皮肤脱屑前皆有传染性。(2)带菌者:恢复期带菌者、健康带菌者。传播途径:主要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被污染物品,如书籍、玩具、衣物等,被污染牛奶及奶制品亦能发生传播;偶然可经擦伤皮肤感染。但是经污染物品、牛奶及经破损皮肤发生传播是少见的,主要是通过呼吸道传播。传播因子:含猩红热病原体的飞沫、尘埃及被病原体污染的衣物、书籍、玩具、牛奶等。
猩红热的临床症状有哪些?
潜伏期,短者1天,长者12天,平均2-5天,多突然发热,不适、咽痛、恶心、呕吐、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有黄白色渗出物。发热1-2天皮肤出现弥漫粟粒状丘疹,疹与疹之间无健康皮肤。面部充血潮红,口周苍白圈,杨梅舌。皮疹多在2~5天后消退,继而有脱屑,重者脱皮可历时数周。少数病人可并发心肌炎、心内膜炎,病程后期并发急性肾炎较常见。个别病人也有并发关节炎或中耳炎等。根据临床表现猩红热可分为普通型猩红热、轻型猩红热、中毒型猩红热、脓毒型猩红热及外科或产科型猩红热。
怎样诊断猩红热?
须依据流行病学资料、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诊断。确诊则须依赖病原学的检查。诊断标准严格按国家标准(猩红热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进行。
猩红热有并发症吗?
猩红热在病愈后三周左右,少数患者可出现心、肾的变态反应性并发症,如风湿热和肾小球肾炎。
如何治疗猩红热?
(1)一般治疗强调卧床休息,病愈后仍应观察至病程三周,以早期发现各种变态反应性并发症。(2)抗菌治疗青霉素G为首选。其他广谱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的应用并无必要。早期应用可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成人80万单位/次,肌注,每6h一次;儿童2万~4万单位/kg?日,分四次肌注。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或氯林可霉素,成人1~2g/日,儿童每日40mg/kg,分四次口服,疗程7~10日。中毒症状严重者可静脉给药,剂量宜略大,青霉素万单位,每日两次,疗程至少10d。(3)脓毒型和中毒型猩红热的治疗青霉素加大剂量为万~万单位/日,静脉滴注,并给予新鲜血浆或全血。如有脓肿形成,则必须切开引流。有继发感染者,可根据病原菌选择相应的抗生素。此型抗生索疗程不少于两周。如发生感染性休克时,则按感染性休克进行抢救。(4)感染性休克的治疗应予积极的病原治疗,抗生素治疗应加大青霉素的剂量为万~万单位/日,静脉滴入。在积极的支持疗法的同时还应抗休克治疗,例如:扩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应用血管活性药,必要时短程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保护心肾功能等。
怎样预防猩红热?
(一)传染源的管理:(1)病人应呼吸道隔离治疗,隔离期为6d。急性咽峡炎、急性扁桃体炎患者,也应按猩红热隔离治疗。对易感人群中的密切接触者,需行医学观察12d。(2)药物预防:一般无需普遍投药,对易感人群的密切接触者,可选用青霉素40万~80万单位/日,肌注,连用3~4d。或用苄星青霉素万单位,一次肌注。如青霉毒过敏者,可选用复方新诺明。(3)托幼机构工作人员中的A组链球菌的带菌者,应暂时调离工作岗位,接受10d的青霉素治疗,剂量为80万单位,每日两次,肌注,待病原菌连续培养三次阴性后,方可复岗。无效者应局部治疗,再无效应调离工作岗位。
(二)切断传播途径;在当地有链球菌呼吸道感染流行时,应避免组织集体活动,减少飞沫传播病原而造成感染的机会。改善环境卫生和注意个人卫生。
健康--10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nbwangzhong.com/jbby/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