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发热症状的皮肤病
有发热症状
の
皮肤病
年12月8日,武汉出现第一例新型肺炎病例,没有人知道这是一场灾难的开始。几乎每个人都对此不以为然,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这是一场不逊于年“非典”的灾难。在经历了数月的努力,我国的疫情得到了控制,但病毒却已席卷了世界,现在的我们仍不能放松警惕。
目前大家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第一印象可能是发热,但我们需要知道发热不一定代表你感染了新冠病毒,许多临床疾病都有发热症状,很多皮肤病也都会伴有发热。其中病毒、细菌等感染导致的皮肤病发热可为首发症状。
有发热症状的皮肤病
现在就请大家往下看,对常见的伴有发热的皮肤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减少不必要的惊慌和担忧。
水痘: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所引起。
☆好发年龄:2-10岁
☆潜伏期:9-23天,一般14-17天。
☆前驱期:起病较急,有发热、全身倦怠等前驱症状,继而出现皮疹。
☆发疹部位及顺序:皮疹首先发生于躯干,逐渐蔓延至头面部和四肢,呈向心性分布,以躯干为多,面部和四肢较少,掌跖更少。
☆皮疹形态:起初皮疹形态为针尖大小红色斑疹,可迅速变为丘疹,数小时形成小水疱,绕以红晕,疱顶略凹陷,似脐窝状,一般2-4天可结痂,具有特征性的“四世同堂”现象。
☆治疗方向:进行水痘灭活疫苗接种大约可减少90%的发病,亦可缓解症状。治疗主要为预防继发感染和加强护理,联合抗病毒制剂可缩短病程。
(1)
麻疹:由麻疹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发疹性传染病。
☆好发年龄:5岁以下儿童
☆潜伏期:9-11天,为高度传染期,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故大家注意口罩要戴好,千万不要松懈。
☆前驱期:一般为4天,典型症状为发热、咳嗽、鼻塞、鼻炎、结膜炎,偶有出现腹泻呕吐,其最独特的表现为Kopil斑(第2-3天):表现为位于磨牙对面的颊粘膜上的蓝白色或紫色小点。
发疹部位及顺序:先出现于耳后、发际颜面,后迅速蔓延颈部、上肢,躯干及下肢。
☆皮疹形态:初为淡红色斑丘疹,后逐渐转为玫瑰色的斑丘疹,压之退色,疹间皮肤正常。
☆治疗方向:对于易感患儿,可进行麻疹疫苗注射,对一般麻疹患者给予支持治疗,适当补充维生素A。一般出疹5-7天后,体温下降,皮疹按出诊顺序逐渐消退,可留有色素沉着斑,整个病程约两周。
(2)
风疹:又称“德国麻疹”,由风疹病毒(RV)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好发年龄:好发于儿童和青年
☆潜伏期:14-21天,平均18天。
☆前驱期:儿童多数无前驱期症状,成人可有发热,可达39°,伴有头痛、倦怠、咽痛等症状,但发疹后即消退。
☆发疹部位及顺序:首先见于面部,而后颈部,再由躯干波及四肢,但手足心多无皮疹。
☆皮疹形态:特征性表现为小的淡红色充血性斑丘疹,有时在出疹时的第一天,在软腭、颊等会出现红色斑疹或瘀点,即Forschheimer征。本病由于皮疹在不同时期有着一定的变化,故可描述为“1天像麻疹,2天似猩红热,3天退疹”
☆治疗方向:本病传染期短,一般自行隔离5天即可,给予支持治疗,注意休息,推荐对1岁到青春期儿童进行疫苗接种。孕期若出现类似情况,请务必前往妇产科完善相关检查,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3)
幼儿急疹
又称婴儿玫瑰疹,通常由人类疱疹病毒6、7型感染引起。
☆好发年龄:8个月-2岁
☆潜伏期:10-15天。
☆前驱期:多无前驱期症状,为突发高热40-41C,持续3-5天后,热退疹出,患儿除有食欲不振外无明显改变,少数有惊厥抽搐等症状。
☆发疹部位及顺序:发热3-5天后,热度突然下降,24小时内体温可恢复正常,热退后皮疹首先发生于颈部及躯干,后逐渐蔓延至四肢及面部,而面颊、肘,膝以下等位置多无皮疹。
☆皮疹形态:热退后出现玫瑰红色斑丘疹,一般无水疱。
☆治疗方向:治疗对于轻症患者可卧床休息,给予支持治疗和加强护理,对高热患者予退热处理,联合抗病毒制剂可缩短病程。
(4)
手足口病
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
☆好发年龄:1-2岁,偶见成人发病。
☆潜伏期:4-7天。
☆前驱期:全身症状轻微,发疹前可有低热,头痛及食欲缺乏。
☆主要表现:主要为疼痛性口腔炎,即在口腔的硬腭、颊部及舌部出现疼痛性小水疱,逐渐性形成溃疡,四周绕以红晕。在手足可出现米粒至豌豆大小丘疹及水疱,半球状或椭圆形,疱壁薄,液清。
☆治疗方向:全病程约1周,进行对症治疗,使用抗病毒制剂可减轻症状。
(5)
以上疾病均由病毒引起,可通过呼吸道及接触传染,一旦发病可能出现发热、咳嗽、头痛等前驱期症状,让各位朋友不由自主的联想到新冠肺炎,引起大家的恐慌。但经过初步的了解,我相信现在的你们一定可以理性面对,医院就诊,合理治疗。
在这个特殊时期我们一起努力,共度难关。
附:图片来源(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可立即删除)
(1)(2)(5)来源于《临床皮肤病学彩色图谱》第2版
(3)来源于《儿童皮肤病学》马琳
(4)来源于《HurwitzClinicalPediatricDermatology》Paller,AmyS.,M.D
图文编辑:余其
审阅:许洁
请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nbwangzhong.com/jbyh/5317.html